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 I |
向2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并配平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 +
SO32- +
=
F e2+ +
+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 II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
出现“丁达尔效应” |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 III |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
| IV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II中的红褐色溶液 |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
① 经检验步骤III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 已知H2SO3是弱酸,请结合电离方程式说明步骤III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 20 g Ba(OH)2·8H2O粉末,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4~5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10g 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反应类型);
(3)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有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呈糊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________现象,说明该反应为________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合成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聚醋酸乙烯酯(PVAc)水解生成的聚乙烯醇(PVA),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常用于生产安全玻璃夹层材料PVB。有关合成路线如下图(部分反应条件和产物略去)。

请回答:
(1)A为饱和一元醇,其氧的质量分数约为34.8%,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PV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C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A~F中核磁共振氢谱出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合物代号)。
(3)反应①包含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PVAc是由F加聚而成,与F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还有_______种;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列有机物转化流程回答:
(1)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2)属于取代反应的有(填序号):。属于加成反应的有(填序号):____________。
(3)写出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物质B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第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芳香烃X和链烃Y可以合成紫外线吸收剂BAD,已知G不能发生银镜反应,BAD结构简式为:
BAD的合成路线如下: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Y________,D________。
(2)属于取代反应的有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1 mol BAD最多可与含________mol NaOH的溶液完全反应。
(4)写出方程式:反应④___________________。
B+G―→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CH2OH(CHOH)4CHO+Br2+H2O → C6H12O7(葡萄糖酸)+2HBr
2C6H12O7(葡萄糖酸)+CaCO3 → Ca(C6H11O7)2(葡萄糖酸钙)+H2O+CO2↑
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
| 物质名称 |
葡萄糖酸钙 |
葡萄糖酸 |
溴化钙 |
氯化钙 |
| 水中的溶解性 |
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
可溶 |
易溶 |
易溶 |
| 乙醇中的溶解性 |
微溶 |
微溶 |
可溶 |
可溶 |
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 ① 步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下列装置最合适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2)第②步充分反应后CaCO3固体需有剩余,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不宜用CaCl2替代CaCO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步需趁热过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葡萄糖溶液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