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I |
向2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并配平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 +SO32- +
=
F e2+ +
+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II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
出现“丁达尔效应” |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III |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
IV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II中的红褐色溶液 |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
① 经检验步骤III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 已知H2SO3是弱酸,请结合电离方程式说明步骤III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1)在25℃条件下将pH=11的氨水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为__(填序号)。
A.9 | B.13 | C.11~13之间 | D.9~11之间 |
(2)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中
c(Na+)_______c(CH3COO-) ( “>”、“=”或“<”)。
(3)常温下,0.10mol/LNH4Cl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4)将NaHCO3溶液跟Al2(SO4)3溶液混合,现象是,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已知:K300℃>K350℃,则该反应是热反应。
(2)右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 (O2)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O2(g)====H2O(l)△H=-128.5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kJ·mol-1
(1)实验测得H2和C3 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6262.5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 H8的体积比是;
(2)已知:H2O(l) H2O(g)△H=+44.0kJ·mol-1,写出丙烷燃烧生成CO2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下表是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获得的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金属与稀硫酸进行的反应属于
A.放热反应 | B.复分解反应 | C.氧化还原反应 | D.离子反应 E. 置换反应 |
(2)实验1、2可得出的结论是;实验3、4可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将实验用的金属丝先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取出进行上述实验4,则反应需要的时间应(填“>”或“<”)50s,你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4)若将该金属与铁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制作成原电池,观察到铁的表面有大量气泡。该金属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选填“强”或“弱”),铁在该原电池中作极。
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A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D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A、B、C、D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产物被省略)。
(1)工业上,由石油获得石蜡油的方法是;
(2)丁烷是由石蜡油获得A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之一,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中含有三个甲基,写出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3)B、D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分别是、;
A→B的反应类型是;
写出反应B→C的化学方程式: ;
(4)大多数的有机反应速率比较缓慢,我们在实验或生产中为了提高有机反应的速率,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填一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