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       。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       。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
                                                                                          
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   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   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 ①②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
                                                                                          
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
                                                                            
                                                                            
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月读雷抒雁《生命的选择》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原文有删改)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八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3)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4)第十自然段中,“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邓拓的《不要空喊读书》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⑪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⑫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原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3)第⑨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4)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2)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4)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

请吃饭

这个周末,周小五请了三个人吃饭。三个人中,有两位是他的上司,还有一位是相处多年的朋友,对他都很重要。周小五提前一天就跟他们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周小五在酒店订好包厢,早早地赶到了。

服务生介绍说,酒店有一种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周小五不假思索,挑了680元这一档。请这几个人吃饭,最重要的是面子。

周小五在新城区上班,父母还住在老城区,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到了周末,也得学习韩语、电脑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别人吃饭或者被别人请……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请的人一个也没到,周小五就给其中一位上司打电话,问他现在走到哪里了。上司在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说:“真不巧,刚才一个重要客户要我去一趟,事关重大,不能来了……”

周小五说:“没关系,您忙您的。”他说完,把服务生喊过来,说:“请把套餐换成380元钱那一档的,有一位朋友不能来……”

这时,电话来了,是另一位上司打来的,说突然出了点事,得留在家里处理,不能来了……

周小五忍不住自己的失望,问:“必须您处理吗?”

上司说:“是的……这样吧,明天或者下个周末,我请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周小五也只好认了。他又一次喊来服务生,尴尬地问:“能不能换成180元钱那一档的?”

服务生有些不乐意了,周小五连忙赔着笑脸,解释说,又有朋友不能来了,不想浪费。

只剩那位相处多年的好朋友了。周小五想,这么要好的哥们,到门口吃个大排档,60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乐呵呵的,这顿饭请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让服务生赶紧上菜。

菜很快上齐,桌子上的煮锅开始沸腾。服务生指着几盘生肉和生菜,问:“现在下锅吗?”

周小五点点头,服务生就将几盘菜倒进了煮锅。

想不到的是,这时候朋友也打来电话,说他身体很不舒服,得去医院挂盐水,实在对不起,改日一定摆酒谢罪。

周小五好一阵沮丧,沮丧过后又为难了:这满满一桌菜他一个人怎么吃呢?打包?他宿舍里连个热饭的炉子都没有,再说,好多菜已经下锅,根本不能打包。

这时,电话又一次响了起来,这次是父亲打来的,问周小五:“今天是周末,你回家吗?”

周小五说:“忙,不回了。”

父亲说:“你空了就回来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老是念叨你。”

周小五嘿嘿笑了几声,说:“真的有点忙。”

父亲又问:“你现在在哪里?”

周小五说:“在酒店……哦,对了,你和妈吃过饭没有?要是没吃,你们就过来一起和我吃吧,我在这里等你们。”

父亲在电话那头愣怔了一会,然后问周小五:“你刚才说让我们和你一起吃饭?”

“是啊是啊,我请你和妈来吃饭。”

放下电话,周小五想起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

父母一会儿工夫就赶了过来,看来是叫了出租车。他们脸上全是笑容,丝毫没多想儿子为什么突然请他们出来吃饭,一家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最低档次的套餐。

周小五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他将酒一饮而尽的时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冲动。

吃完饭,周小五和父母一起回了家,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

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跑过来告诉周小五:“昨天你爸妈在小区里逢人便讲,说你请他们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顿高档饭,还说你给他们敬了酒,祝他们身体健康……”

周小五一下子泪流满面。

无论您多么忙,抽点时间请父母吃个饭吧。这就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1)文章写到,有一个上司就到周小五的电话,“先是一愣”;后来,父亲在听到小武的邀请,也是先“愣怔了一会”。这两具人的“愣”有什么不一样?(2分)

(2)文章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3)文章结尾处,周小五为什么会一下子“泪流满面”?请联系全文内容回答。(3分)

(4)作为2016年度获奖微型小说,《请吃饭》这篇作品发人深省,震撼心灵,其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一大亮点。请你从文中找出运用对比的事例,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请用“||”将文章分为三层。

(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有一个同学在第⑤自然段后面补充了一段:“读书要吧丰富自己的学识,让人生更加美好。读书,能让你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掌控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数学字陈景润原本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自学,后来因研究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享誉世界……”有的同学认为这个补充不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