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树知道
苏沧桑
①月亮升起时,远山如一张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悄然隐退。山下,娘家花园里那棵丹桂开花了,娘家的月色也就香了。
②披着一身幽香的月色,我们坐在一地花影里。母亲突然说,看,树上是不是鸟?
③我踮起脚尖,却看不真切,便脱了鞋,爬到凳上看。真的!两只很小很小的鸟儿,交颈依偎在桂花枝上,头顶特别白,身子像是粉红色。遂想起一句诗来:“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绿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心中砰然而动。想让母亲也看看,便轻轻将桂花枝往下扳了一扳。不料,鸟儿惊醒了,“扑啦”一声飞向园外,消失在黑憧憧的树影里。母亲嗔怪我惊动了它们。父亲闻声从房里出来说,没关系,这些小鸟常来。
④这倒也是,娘家的花园是蝴蝶、蜜蜂和鸟儿的天堂。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儿总在不停地变幻着一幅幅隽永的画卷。未进园门,紫薇已在墙头颌首含笑。蔷薇虬劲的枝干狂草般游走在铁栏杆间,柔嫩的花叶如饱蘸水墨的笔,在白色粉墙上尽情倾诉酝酿了一整个冬季的缠绵。推开咿呀作响的红铁门,依墙而立的文旦树涌来满眼绿意,三两棵被花儿和果实醉弯了腰的石榴树将你的视线引向花园深处。三三两两白梅、迎春、玉兰、栀子花、美人蕉,还有一丛丛自生自灭的晚饭花,在这片靠山傍水的天地间,尽享清风明月、阳光雨露,无不花繁叶茂。鱼儿们在水里游曳张望,成群的鸟儿高唱着四处飞奔,蝴蝶毫无防备地歇在你肩上。
⑤暮色四合的时候,我们将饭桌摆在桂树下。一阵微风拂过,几点桂雨飘在被轻轻夹起的小葱豆腐上,让人良久不忍动筷,怕惊落了这份芳香的诗意。这时,小狗都都突然在园门外大摇大摆地用前脚敲门,要求共进晚餐。打开门,它忽闪一下从你脚下钻到草坪里,先撒起欢来。
⑥闭上眼,感觉着这些旺盛而无拘无束的生命,我看见自己那颗蒙尘结痂的心冉冉盛放,一瓣比一瓣纯净,一瓣比一瓣透明。
⑦自然,就想起了杭州家里那些可怜的植物。
⑧它们刚来时,应该是喜欢这个家的。
⑨巴良木和发财树婷婷的身姿和青翠的叶子,衬着客厅洁白的沙发,在台灯的光晕里摇曳出幸福的绿影婆娑。
⑩素心兰是在花市里偶尔遇到的,虽然单薄,也没有要开花的样子,但喜欢她的名字,连着紫砂花盆带回来,放在小书房里。
⑪宝蓝色的瓜叶菊,含羞草和开着两朵极小的金色花朵的仙人掌,在黑白色调的卫生间里,平添生趣。三盆茉莉是我亲手种的。朋友送来了两盆君子兰和叫不出名的观叶植物。林林总总几十盆花木,葱笼热闹得像来了一群亲朋。
⑫可是,我没料到植物们并不喜欢这个临街的新家。它们姹紫嫣红了几个月,便日渐憔悴。花儿谢了,叶子发黄,接二连三往下掉,无论怎样抢救,仍一棵接着一棵慢慢枯萎了。
⑬继续买,更换,继续枯萎。
⑭家里留下的树的空白,很蜇人的眼,好像是一个个失去灵魂的生命。夜半起来,街灯透过窗纱照进空旷的客厅,恍然便能听到并不存在的绿色的叹息。与此同时,时常觉得身体的慵倦,皮肤的粗糙,心绪的迷乱,像那些树一样心力交瘁,却不知何故。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位乡里朋友,她一语道破天机:你们这些地方,空气里什么毒的都有,连人浑身上下都冒着毒气,你们不知道,树知道啊!
⑮树知道,树不能说,不能挪,树只好死了。可人并不比它们幸运,也许还更可怜,明知生存面对的种种威胁何止空气里的毒素,却仍怀着侥幸的心理,给自己制造各种不能挪动的理由:想逃,逃往何处?若真有干净的去处,又如何割舍责任和爱的牵绊?
⑯只好躺在异乡的静夜里,细细怀想娘家的花园。心魂在梦里跋山涉水,奔向那个树喜欢、我也喜欢的地方。
第①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怀?
第④自然段所写的娘家院子有何特点?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中杭州家里植物变化的过程,说说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忍”
⑴“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⑵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⑶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高宗喟叹,原来如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⑸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⑹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⑺“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⑻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比为之事。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2期)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
第二段结尾处的“忍受”、“忍耐”两个词语是否重复累赘?为什么?
“忍”是一柄双刃剑。请具体谈谈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把握“忍”的“度”

战胜残缺拥抱美丽 (10分)
①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②谈到“残缺美”,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有人认为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有人认为来自暗示——你可以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故而美不胜收。
③不过笔者却认为,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尽管此身已残,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瑕的艺术之美,却仍旧执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所谓“残缺美”,应该在此。
④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战胜了残缺带给人生的遗憾,拥抱了健康,展现了活力,诠释了精彩。这是又一种美。
⑤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如果说他们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残缺美”,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也不是来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⑥与残疾人相比,健全人无疑是幸运的。然而,漫漫人生路,难免道阻且长:考场上的失意,职场上的不顺,情场上的挫折……都可以打碎人们对生活的完美想象。把酒问青天,又有几人从不残缺?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让我们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吧,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书写传奇!
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出中心论点。
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2分﹚

A.维纳斯的美是来自其断臂后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
B.维纳斯的美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
C.残疾人选手身上散发出的“残缺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D.健全人能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也是一种残缺美。

选文②③段在论述维纳斯的例子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客家人与柏树 (10分)
①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客家人的居住环境离不开柏树。只要留意, 不难发现, 凡是客家人居住的村庄,及村庄周边的庙宇、社坛、寺庙、祖祠必有虬干曲枝的参天柏树。据说,我们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时, 携带之物除了公鸡、母鸡之外, 还捎带了各类树种、树苗, 树种、树苗中便有柏树。
②客家人很喜爱柏树, 客家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柏树。客家人常爱把“柏”与“百”相联系。只要留意, 但凡客家人操办的红白喜事, 许多对联都与“柏”(百)有关。如:祝寿的就有“柏翠松苍,人寿年丰”、“柏节松心宜晚翠,童颜鹤发胜当年”、“童颜鹤发寿星体,松姿柏态古稀年”、过年的就有“岁寒松柏茂,春暖杏花红”、结婚的就有“松柏常青,百年好合”、造新屋乔迁新宅的就有“凤舞鸾飞龙吟虎啸,竹苞柏茂枝秀兰芬”、纪念或悼念先人或革命烈士的就有“松柏长春, 永垂不朽”、“一生献忠心南山松柏常苍翠, 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芳菲”……至于有关“柏”(百)的诗词、文章、歌曲、书籍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③客家人很喜爱柏树, 客家人的乡土民俗离不开柏树。客家人向来崇尚真、善、美, 而柏树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客家人总是希望总能有“五星” (指福星、禄星、寿星、吉星、喜星) 相照相伴, 而这“五星” 都分别寄托在北斗、蟠桃、仙鹤、松树、柏树、瑶池、南岳(南山)、椿萱、芝兰、桂兰、青鸟等等的身上。这其中的柏树, 也就有了长命百岁、百年归老、百子千孙、白头到老、百年好合、百病消除等多种含意。因此,客家人的迎亲嫁娶、乔迁志喜、庆贺寿诞、摆满月酒、逢年过节甚至办丧事都要折一些柏枝柏叶挂在门楣上, 以示吉利。有的客家乡村至今还保留、沿袭着除夕晚用柏叶煮水洗澡的传统, 谓之洗涤旧年秽气, 也有用柏水沐浴能益寿延年之说。
④客家人很喜爱柏树, 尤喜爱柏树的精神与风格。柏树是四季常青的乔木, 木材质地坚硬, 是建筑的上好材料。用柏树锯糠制成的卫生香, 格外芬芳, 令人心旷神怡。柏树生长在村庄里、寺庙旁、高山上, 不怕骄阳酷暑,不怕严霜寒雪,不怕狂风暴雨, 不怕雷鸣电闪,无忧无虑地顽强生长, 潇潇洒洒地活上百年、千年……客家人爱的就是柏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顽强不屈的风格。
选文从哪些方面谈客家人对柏树的喜爱?
请对本文第四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提出一个语文方面的有探究性的问题并作
简要回答。(提示:只能提一个问题,如果提出两个问题,则只评改第一个问题)
问题: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
结合文段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传说,体现了客家人对柏树的喜爱。
B.“一生献忠心南山松柏常苍翠, 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芳菲”这副对联可用于纪念或悼念革命先烈。
C.客家乡村至今都保留着除夕晚用柏叶煮水洗澡的传统,谓之洗涤旧年秽气。
D.选文的每一自然段都以“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开头,这样能使文章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风筝仙女
铁凝
我们的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的时候,便有人在这里放风筝了。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孩子、青年和老人。
我的风筝实属普通,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一行小字,以及邮编多少多少什么的。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该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着我:“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我要说我的仙女实在是充满灵气:她是多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啊。高出的风比低处的风平稳,只要够着上边的风,她便能保持住身体的稳定。
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是它们那活生生的呼吸,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
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放风筝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吱”地停在地边,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好不气派的一支队伍,实在把我们给“震”了。
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随员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在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他告诉我说,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会糊风筝却买不起线,他用母亲拆被子拆下来的碎棉线代替风筝线。他把那线一段段接起来,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思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节选自1996年01期《散文》)
根据文中“风筝”这一线索,在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我”:①→② →③
→④→⑤ →⑥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1)纸扎的燕子、苍鹰、蝴蝶、巨龙一旦逃离了人手,为什么便会显得更为逼真?
(2)“我”为什么把风筝仙女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你觉得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你对文中“‘钻戒’放风筝”有何看法?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说知论智

王蒙

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渊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掉书袋的人,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学问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种绝活,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称呼你是能工巧匠,却不一定认为你很有智慧。

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智慧"吗?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机取巧,是机灵鬼。智慧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作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

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

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辨、敏锐与周全,说到选择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远大的目光与胸怀的人,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学、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在中国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这个词,而喜用"知"。儒家讲得更多的是"学"字,要人重视学习,重视切磋琢磨。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大智若愚"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张扬外露的。这也包含了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不要一心投机取巧、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因为着迷做实验,煮鸡蛋时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智慧是永无止境的。向往智慧、靠拢智慧、汲取智慧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在今天,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时代,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成绩,更不要说胜利了。

怎么获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所实验、有所创新、有所尝试、有所撷取、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

(节选自2011年1月21日《广州日报》)

1.

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智"包含了"知",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 "说知论智"中的"智",不但设计智力,还有"慧"这方面的悟性。
C. 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高低。
D. 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体现了牛顿极高的智慧。
2.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2)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主人说公仆几句话,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