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让真诚给心灵环保
鲍震培
①诚心诚意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处 的“仁”是指真诚。在孔子看来,待人真诚不是表面 文章,说得天花乱坠往往是假象,做善事应该是出于真诚的内心要求,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讨好别人的手段。真诚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感,不虚伪,不掩饰。如果人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只是外表的作秀,演戏,玩假的,那是最没意思的事情。
②人是动物界中唯一可能最不真诚的,人会伪装,戴着面具,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所谓人生如戏,免不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许多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那么人心自有向上一路的向诚力量。朱自清在《论诚意》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纯粹诚实的君子和诈伪的小人并不多见,常人往往沉浮于两界之间。我的一个朋友给人送礼,回来后总是如释重负地说又了却一桩心事,送礼在于她似乎不是一种内心所愿, 而完全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礼尚往来的初衷——感恩或祝福。没有了最初的真诚,人际交往也成了莫大的包袱或者势利者攀附的台阶。
③要做到真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真诚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二是真诚也要看对象,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
④必要的“巧言令色”是可以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擅言辞,一味刚毅木讷,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再如做一个老师,他的真诚与他说话美妙动听、表情亲和并不冲突,因为他的内心是爱学生的。
⑤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真诚是人品,更是一种态度。
⑥龙年春晚演员唱歌走音,而只有王珞丹在微博里向观众道歉,其真诚态度受到了网友的称赞;前不久内地某红得发紫的女星在香港献唱,因音响故障被发现是对口型假唱,让人大跌眼镜,这种不真诚的艺德让人对她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⑦真诚往往是职业道德的底线,“童叟无欺”是卖方对买方的诚信。朋友家的小朋友曾去 小区小卖部买冰糕,十根冰糕可以按批发价买,每根节省一角钱,这样买10根一元钱一根的冰糕,有9元钱就够了,但是孩子却只买回9根冰糕,原来那售货员告诉他一元钱1根,朋友找到那家店理论,痛斥他们这种对顾客不诚信的欺诈行为。骗局早晚会被揭穿,春晚蔡明的小品正是揭示了诚信的天网是疏而不 漏的。
⑧文艺工作者的真诚是要向社会推出精神文明的产品,弘扬真善美的人格情操,当下一些影视剧却媚俗跟风,绯闻满天飞,剧情狗血雷人,价值取向上混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没有起码的是非观,误导青少年观众。强大的收视率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使这样的“垃圾剧”充斥了银屏,这种娱乐圈的虚假繁荣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思。
⑨最近影视演员陈坤在2011年“行走的力量”活动后出版了公益图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书中坦言“真实的丑陋比虚假的繁荣美一千万倍”。
⑩越来越多的人渴慕进藏,试图在高原简单的生活、圣洁的环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返璞归真。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怎样获得内心的澄净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有精彩,到哪里都会是精彩。一个人的心中有美好,无需远行,也能看到美好的风景。
11保持你内心赤子般的真诚,真水无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真诚回归,摒弃那些喧嚣和浮躁,给我们的心灵环保,家园会变得更美好。
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真诚”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真诚?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25分)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作者:邢汶)
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2+3分)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答:选项。 因 为:
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例如:(1)用“”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用“____________”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等。
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 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面貌。
第⑨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生命的质量”是指
第⑤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
对于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健康的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疏忽”它们的存在。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它们?为什么?

阅读《摆渡自己》,完成小题。
摆 渡 自 己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星、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呢?
⑨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为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拍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⑩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而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从全文看,文章以“摆渡自己”为题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
依照文中划线句,用“有的人将……折成一只船,……过了……”的句式仿写一句话。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与括号里互换哪个更好?为什么?
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抓)住可怜的生命。
我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五六两段的写法,给本文再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的生命中,你一定也曾遇上过阴天、雨天、雪天吧!你是怎样摆渡自己的呢?结合本文,再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我的做法:

阅读《茑萝》,完成小题。
茑萝
该入秋了吧?走在初秋的略带寒意的风中,一任细细的雨丝轻拂面颊。花坛中,葱兰正绽放笑颜,望着这些花,我不由想起家中的花儿们,她们可安好——在这凄风冷雨中?
最令我不放心的是茑萝。她是我的新宠。从书上得知,茑萝是喜温的向光植物,在这恻恻轻寒翦翦冷风的初秋,可曾摧折了她的纤腰!
家中的茑萝,是一位朋友送的。茑萝这种植物是我心仪已久的。乍一见面,就完完全全喜欢上了:纤纤柔柔的枝条,嫩嫩绿绿的细叶,一副我见犹怜的可爱样子。我搭了个花架,转眼间半个月过去,那架子上已缀满青青翠翠的叶子了。不久,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花是红的——那种深深纯纯的红;花形有点像夜来香,不过较小。亭亭地缀在羽状的叶片中,娇俏可爱。微风过处,便似那亭亭的舞女的裙。那碧绿的叶,俏丽的花,是否在风吹雨打下失去娇颜?可曾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愿不曾!
朋友告诉我,茑萝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谢了可结出花籽,我听了雀跃异常。我想今年收下许多花籽,待明年再种下去。但愿这美丽的愿望不会破灭。我还想明年看到满院的青青细叶,柔柔红花呢!
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作者对茑萝的感情变化的线索。
我的概括:
文章文笔细腻感人,不仅意境清新,而且情意绵长。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略作赏析。
(1)在这恻恻轻寒翦翦冷风的初秋,可曾摧折了她的纤腰!
(2)微风过处,便似那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的赏析:
此文语言有一大特色:叠词运用精当。你觉得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也尝试用一两个叠词写个句子吧!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茑萝是纤柔的,但它自有它的一份美丽所在,而且它能用自己结出的籽让这份美丽延续下去。那么,我们呢?请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一定也很喜欢某一种植物吧!请模仿文章,用深情的笔墨来抒写一下吧!
我的模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阅读《救赎》,完成小题。
救 赎
①那是1988年5月,我刚过18岁,离高中毕业还剩一个月。那天我开着车,右手前方有一个骑车的女孩。马路上有四条车道,我在最左,她在最右。我记得我打开了收音机。嘿,这是什么歌?把音量调大。接下来,骑车的女孩好像晃了两下,把自行车缓缓驶入机动车道,大概离我30英尺远。我的车轮离她还有一定的距离。
②突然,自行车猛地拐进左车道,我躲避不及撞了上去。她深褐色的头发非常清楚地出现在我的挡风玻璃上。一切都太晚了。我双臂抱头,下意识地护着眼睛,猛踩刹车,用力到极致。但汽车还是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她。她的头撞到了挡风玻璃,自行车冲上了车顶。
③骑车的女孩叫席琳·兹尔克,那年她16岁,并将永远16岁。我认识她:我们在同一所中学,她上高一。我见过她穿着蓝色健身短裤打曲棍球,在餐厅外的水泥长凳上坐在朋友中间……此时,席琳仰面躺在暖和的柏油碎石路上———一只手臂蜷曲,一只脚压在膝盖下,双眉中间有一小块紫色马蹄形血迹。不知过了多久,我父亲赶到了。见到他的表情,那是一种彻底的悲凉,我终于意识到这一切真的发生了———我撞死了一个女孩。
④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居然睡着了。在警察局,5位算得上目击者的车主一致认为我没有责任,我没有受到任何指控。第二天报纸这样报道:“不知什么原因,她的自行车摇摆进机动车道,她立即被汽车撞上。司机不可能躲避这次意外,根本没有可能。”下楼吃早饭时,父母给我看了那篇报道。我记得我想到了两件事:第一、我安然无恙,不会有牢狱之灾;第二、完了,我上报纸了,从此无处藏身。
⑤18岁前的那一周,我正憧憬着大学生活,谈恋爱,和朋友冒险,然后开始工作。想想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开始抽搐,害怕和恐惧一起袭来。但不久后,一种更深的焦虑与内疚包围了我:我想到了席琳和她的父母。
⑥提到席琳的葬礼,我的记忆混乱了。站在教堂门口,我深吸了一口气,心脏像小鸟一样好像要跳出来:不要开门,离开这里!我可能是她父母、朋友最不想见到的人。不过,更成熟的做法是现在推门进去,像个男人一样,尽管从法律上讲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父亲站在我身边,面无表情:一切取决于我。
⑦我打开门,鞠躬致意———那是至今为止我做过的最难的事情,但我脸上的泪水让我释然,泪水泄露了我的害怕和不知所措。
⑧她的父亲很壮,朝我走来,脚步轻得令人惊讶。他一边拉我的手,一边试图想要说什么。他的眼里闪着光,好像在说:我会比你想象的更友善。过了很久,他说:“你是达林。”我紧张得几乎窒息。后来每当我想起这一幕,我都会脸红:我的出现把事情搞复杂了,她父母悲痛之余,还要考虑如何对待我,这也许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对我,这可能是一个勇敢之举,但对他们可是极坏的。可除了来参加葬礼,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恭敬的事。
⑨席琳的母亲也走了过来。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接着,她的喉咙里发出一种声响:啜泣、叹息还是愤恨?她快速地抱了我,然后快速退回。“达林,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他们都告诉我,这不是你的错。但我想让你记住一点,无论你今后做什么,都必须要比现在加倍做得更好,因为你现在是为两个人活着。”她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你能向我保证吗?你要保证。”
⑩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每当我含糊其辞、想要逃避,每当我想要混日子、放弃或品行不端时,我都会想起席琳母亲要求我做的承诺———我要努力为两个人活得精彩、活得成功。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其中两点即可)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画线词语或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题品味)
①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
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
联系选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标题“救赎”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