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了探究温度、光照强度对植物吸收CO2速率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在适宜的CO2浓度下,分别用两种温度(用t表示,t1>t2)和不同的光照强度对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1)光照强度在a~k范围内,限制该植物吸收CO2的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2)如果该植物吸收CO2的速率以摩尔数/单位时间来表示,那么在光照强度为g、温度为为t1时,该植物产生O2的速率是      摩尔/单位时间。
(3)假定在24小时中,给该植物光照8小时和黑暗16小时,则能够保证该植物在t1和t2时都能生长的光照强度至少要大于
(4)在光照强度为k的情况下,该兴趣小组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此植物在温度为t1时,吸收CO2的速率最大”的结论。如仅依据图示结果,得出上述结论并不妥当,请你在该兴趣小组的实验基础上提出改进思路:                   
在上述探究实验的全过程中,除了必须控制好自变量:   外,还需要      ,才能使实验结果具有价值。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人工湿地的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据题中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分析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资料,回答问题。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
的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
(mg/100 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mg/100 cm2叶·小时)
A植物
1
3
11
5.5
B植物
3
9
30
15

(1)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   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判断的依据是   
(2).当光照强度超过9千勒克司时,B植物光合速率 ,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 跟不上 反应。
(3).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 (mg CO2/100 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 (mg CO2/100 cm2叶·小时)
(4)光合速率也受光合产物从叶中输出速率的影响。某植物正处于结果期,如右图①。若只留一张叶片,其他叶片全部摘除,如右图②,则留下叶片的光合速率 ,原因是

Ⅱ. 夏季晴朗无云的某天,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2)在12:00左右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此时叶片气孔处于关闭状态的数量增多。请比较图中B、C两个点对应的时刻,    时刻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相对较高,    时刻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5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大。
(3)研究发现,在其他环境因子相对稳定时,植物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缺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请据此推测图中C、D两个点对应的时刻中,    ________________时刻根系部位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若干,等分为3组,1、2、3组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蒸腾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指标



分组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1组:5×10-5
2组:5×10-4
3组:5×10-3
叶片中X的浓度/mol·g-1(鲜重)
2.47
2.97
9.28
叶片中的气孔导度/mol·m-2·a-1
0.54
0.43
0.27

下图表示的是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细胞吸水力和原生质相对体积(正常状态为1.0)的相互关系图解,据图回答问题。(注:试题中涉及到要用的试剂应从所给的试剂中选择)

材料和用具:紫色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滴管等
供选择试剂:清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KNO3溶液、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5g/mL蔗糖溶液
(1)由BC的过程中,细胞应处于哪种试剂中?细胞液的浓度变化是
(2)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先出现了BA过程,随后又自动发生了AB过程,请将该同学的实验操作步骤补充完整:①将一小块紫色洋葱表皮平展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原生质层紧紧地贴着细胞壁;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若选择一种试剂在完成BA过程后,无论再用哪种试剂,AB过程都不能发生,则所选择的试剂是

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花粉粒长型(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提供以下4种纯合亲本:

(1)若采用花粉粒形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甲与亲本杂交。
(2)若采用花粉粒性状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时选择的亲本是
(3)利用提供的亲本进行杂交,F2能出现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植株的亲本组合有
,其中F2出现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植株比例最高的亲本组合是,在该组合中产生的F2表现型为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的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正常小鼠体内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能够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G酶),体液中的H2S主要由G酶催化产生。为了研究G酶的功能,需要选育基因型为B-B-的小鼠。通过将正常小鼠(B+B+)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培育出一只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去除了B基因,B+和B-不是显隐性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基因控制G酶的合成,包括两个基本步骤。胱硫醚在G酶的催化下生成H2S的速率加快,这是因为
(2)上图表示不同基因型小鼠血浆中G酶浓度和 H2S浓度的关系。据图描述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
。B-B-个体的血浆中没有G酶而仍有少量H2S产生,可能的原因是
(3)某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设计实验选育出了基因型为B-B-的雌性小鼠,请将选育过程补充完整:
①取多只基因型为B+B+雌性小鼠与已培育出的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杂交,得到F1代;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 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