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乱,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乱,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垂:流传 |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
C.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逐:被流放 |
D.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疏:疏远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可以实现愿望。 |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3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4分)
(3)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巨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竞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殿中侍御史累除:多次授予 |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视事:就职理事 |
C.于是再拜谢罪谢罪:道歉请罪 | D.非其本心,请悉原之悉原:全部赦免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傲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①,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②,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注:①庶孽:妾生的孩子,身份低微就像树的孽生一样。②表,是阳光下竖起的木杆,用来计算时间;漏是用来记时的铜壶,壶中蓄水,壶底穿一小孔,壶中立箭,箭杆上有刻度。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兵扞燕晋之师。扞: 抵御 |
B.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害:谋害 |
C.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援: 操起,拿起 |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 次: 停留驻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
B.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D.以监军,乃可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
①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② 穰苴则扑表决漏,入
③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④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⑤晋师闻之,为罢去。 ⑥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A.① ② | B.② ④ | C.③ ⑤ | D.④ 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平民,地位卑微,但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在齐国遭到晋燕两国入侵,而齐军又惨遭失败时,因晏婴的推荐,受命出征的。 |
B.穰苴的地位卑贱,没有威望,人微权轻,他为树立威信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斩了皇帝说情使者的仆从,砍断了使者车子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C.穰苴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他们家族也因此在齐国的地位一天天地显贵起来。 |
D.本文塑造了一位身负重任,治军严谨,与战士同甘苦的将领形象,穰苴在与庄贾的比照中,其形象就更显得鲜明生动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2)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董宣传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撑。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夸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虢,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孝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属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夸勒共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箽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箽,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表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夸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专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弃相。(选自范晔《后汉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次:次序 |
B.有诏左转宣怀令左转:降职 |
C.今勒兵界首首:边 |
D.乃驻车扣马扣:拦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置尸舍内,以塞其咎②余船以次俱进 |
B.①叱奴下车,因格杀之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C.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
D.①天子不与白农同②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出董宣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②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
③喜等闻,惧,即时降散④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⑤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⑥歌之日:“袍鼓不鸣董少平。”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严惩当地豪强公孙丹杀人案,严惩其亲属同党的结伙闹事,当他遭受自上而下的迫害时,视死如归,最终公孙丹被朝廷判了死刑。 |
B.董宣在解决江夏郡的“寇乱”时,没有采用一般统治者采用的镇压与屠杀手段,而是巧用朝廷“文书”的形式,表现出他的政治胆识。 |
C.董宣惩治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人一案很坚决,公主向皇帝告状,董宣在皇权面前不肯低头,将生死置之度外,显示董宣坚毅的品格特点。 |
D.董宣受到百姓的歌颂,也受到天子对他的褒奖,在他死后皇帝派使者前去探看,当得知董宣生活十分节俭时,皇帝听了后非常感动。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2)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3)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运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輓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③。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会通河开逮:等到 |
B.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极:到达 |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徙:改道,转向 |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济:渡过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C.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D.柜以蓄泉,门以泄涨作《师说》以贻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
(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行简,字敬甫,莒州日照人。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①十九年中词赋科第一,除应奉翰林文字。丁母忧,杜门读书。服除复任。章宗②即位,摄太常博士,累迁礼部郎中。司天台刘道用改进新历,行简奏乞复校测验,俟将来月食无差,然后赐名。诏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等复校,道用新历不可用,道用当徒一年收赎。
章宗将下诏以示四方,行简奏曰:“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自此以后,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肆为捐瘠,饿死沟中。伏见近代御灾诏书,皆曰‘以后不得复取’今乞依此施行。”上韪其言,诏书中行之。行简乞于太常博士之下置检阅官二员,通礼学资浅者使为之,积资乃迁博士。
泰和③二年,为宋主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颜瑭戒之曰:“卿过界勿饮酒,每事听于行简。”谓行简曰:“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上复曰:“颇闻前奉使者过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争渡船,此殊非礼。卿自戒,且语宋使曰‘两国和好久矣,不宜争细故伤大体。’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四年,诏曰:“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
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上不许,诏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作《唐鉴》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谓臣子生谥君父,颇似惨切。”上曰:“卿用祖禹意答之。”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改顺天军节度使。上谓行简曰:“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伪。卒难臆度,如之何?”对曰:“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钤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上曰:“在任一年,所得利害上之。”
贞祐④初,上书论议和事,其略曰:“东海郡候尝遣约和,较计细故,迁延不决。今选忠实辨捷之人,往与议之,庶几有成,可以纾患。”三年七月,朝廷备防秋兵械,令内外职官不以丁忧、致仕,皆纳弓箭。行简上书曰:“弓箭非通有之物,其清贫之家、丁忧、致仕,安有所谓如法军器。今绳以军期,补弊修坏以求应命而已,与仓猝制造何以异哉?”是议也,丁忧、致仕竟得免。是岁,卒,赠金紫荣禄大夫,谥文正。行简端悫慎密,为人所知。自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缙绅以为荣。
《金吏卷l06·列传第四十四·张行简》
【注】①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年号。②章宗,金主完颜璟。③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④贞祐,是金宣宗完颜珣年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悟力学,淹贯经史淹:沉浸,停留 |
B.上韪其言,诏书中行之韪:认为……对 |
C.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悉:详悉,熟知 |
D.庶几有成,可以纾患纾:解除,排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下诏以示四方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B.①卿过界勿饮酒,每事听于行简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C.①卿自戒,且语宋使曰②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D.①行简端悫慎密,为人所知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行简“慎密”的一组是()
①俟将来月食无差,然后赐名②通礼学资浅者使为之,积资乃迁博士
③不宜争细故伤大体④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
⑤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⑥朝廷备防秋兵械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行简聪颖好学,在为母亲守丧期间闭门读书。他为章宗推辞劝进尊号代写的批答受到认可。 |
B.张行简虑事很谨慎。司天台刘道用修改进献新历法,张行简奏请等校验没差错后再赐名施用。 |
C.张行简治民有方。章宗问如何治理保州,他汇报了任职一年中调查实情、安民为要的成功做法。 |
D.张行简敢于建言。贞祐三年朝廷征缴弓箭时,他的建议使部分难以完成的人员免除了缴纳弓箭。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肆为捐瘠,饿死沟中。
(2)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
(3)东海郡侯尝遣约和,较计细故,迁延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