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
B.“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该结构具有流动性 |
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
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治理效果如下图所示,关于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A.地衣的吸收作用可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空气污染 |
B.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更易被鸟类捕食 |
C.SO2浓度逐年降低,可能是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 |
D.SO2浓度降低导致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 |
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有误差的是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比A少 |
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A<5MB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崩溃 |
C.分解者细胞呼吸的产物中有CO2、H20、酒精和乳酸等 |
D.A中吸收光能的过程都发生在叶绿体中 |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A.B2=A(10%~20%) | B.A-(B1+B3)=C1+C2+C3 |
C.C3=B2(80%~90%) | D.A=F+B1+C1+D1+E1 |
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互利共生 |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
右图甲、乙均表示细胞的一部分,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乙是同一个细胞的两个部分,则该细胞为神经元,图乙中a、c为兴奋区 |
B.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兴奋在两者之间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 |
C.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甲与乙之间应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且兴奋的传导方向应为甲→乙 |
D.图示中甲在向外分泌物质,则甲可参与构成突触后膜,该物质的分泌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