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李泽厚
①传统画中的美学趣味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由“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
②北宋前期的宫廷画院,因为极度闲暇和条件优越,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不同等故事,说明这种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
③与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与上述的孔雀升高等故事同时也同样著名的,是画院用诗句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做题目,要求画师既含蓄又准确地表达诗意。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标准。
④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南宋时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艺术意境。
⑤从马远、夏珪等南宋许多名家的山水小品如深堂琴趣、寒江独钓等来看,这一特色极为明显。它们大都是在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浓郁的诗情画意。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迥异。它们在对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情调诗意。比起北宋的意境,南宋山水画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更小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更精巧细致,抒情性更浓厚、鲜明。像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小幅里,空间感非常突出,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⑥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有了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上仍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它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中国画诗意追求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发展的三个阶段。(6分)
请简要概括第⑤节的论证思路。(6分)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各有什么特点?(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心急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在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用淡如白水的语言叙述平常人家面临的生活烦恼,不动声色,自然、流畅。 |
B.作品没有欧·亨利式的技巧,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这种表现形式的成功运用,也成就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
C.作者写景状物进入了人物的灵魂。写老槐树,实质上就是在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文章的一个线索。 |
D.父亲自己捡起儿子没吃干净就扔在地上的西瓜,一块一块地吃干净,这体现了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儿子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主旨。 |
E.小说能够用独到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视角,使作品在立意上小处见大、深入浅出、扣人心弦。
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动词表现
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答: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答:
(3)最后一段画线句“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应如何理解?
答:
(4)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 艺
根的艺术,是一种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独特造型艺术。它用具有自然美的各种根材形态,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根艺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有其鲜明独到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单纯与丰富的对立统一。根艺与绘画一样,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创造是它们的主要特征。所谓发现和创造,就是表现形体。对造型艺术,鉴赏者又是通过视觉对存在于空间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的,这是它们的共同审美特征。中国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它是画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巧,通过笔、墨、纸以及墨法、空白等在平面的画幅上造成的一种美感;而根艺大都又是立体形式的,它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所以根艺和绘画虽然同属于造型艺术,但绘画是以两度空间反映现实,而根艺大都又是以三度空间反映现实,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具有空间立体感的根艺,一方面比绘画更为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描绘表现对象的活动环境,也不能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过程。因此,根艺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就有必要对现实的根材进行更集中、更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以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所以,鉴赏一件优秀的根艺作品,也应该是通过概括单纯的艺术形象,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根艺美术家所要表达的自然根的丰富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形象。由于根艺是一种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因此观看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的是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这同样也表现了根艺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作为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根艺只能表现行为的一个瞬间,为了获得生动具体的审美效果,它总是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它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根艺的动态美。动态使根艺形象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马空冀北”根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这方面的实例。这是根艺美术以静态的造型来表现运动,是静态和动态的对立统一。
根材是根艺审美的主要部分。在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鉴赏中,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具有审美的价值。根艺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比雕塑所使用的材料更有审美价值,因为每一件根艺作品的表现力依赖于根材本身的自然美的形态。由于根材是根艺美术作品审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根艺美术家在创作时,应十分重视把选择什么样的根材和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考虑。下列各项中关于“根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艺是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造型艺术,用有自然美的根材形态来创造多彩的形象。 |
B.根艺通过塑造静态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观赏者通过视觉对塑造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 |
C.作为造型艺术,根艺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动态行为的瞬间,具有动态美。 |
D.根艺审美的主要部分是根材,美术家选择什么样的根材,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
本文认为根艺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根艺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 |
B.创作根艺,对根材进行集中、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 |
C.根艺的动态美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马空冀北”根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实例。 |
D.根艺的单纯是指外在形体,丰富是指艺术家、欣赏者再造的艺术形象。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艺具有空间立体感,比绘画更具体生动,但不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 |
B.欣赏根艺可从不同侧面、角度、距离进行,所以根艺本身表现出含义的丰富性。 |
C.中国画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根艺大都是立体形式的,两者反映现实的维度不同。 |
D.根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根材自身的价值和根艺美术家的艺术水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大河:从冰川学家到中国气象局局长
1990年3月3日,一支由6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的壮举震惊世界——— 经过220个昼夜的艰苦跋涉,徒步行进5968公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借助机械手段徒 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六人之一的那个站立在南极冰层上、手举五星红旗、脸庞瘦削黑红还 有些冻伤的中年人,就是我国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秦大河。
那次徒步横穿南极探险考察后,当时还没啥名气和头衔的秦大河一时成了“明星”。
南极归来,秦大河没有停止对冰雪的探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他带队赴珠穆朗玛峰, 在中国西部率先开展雪冰记录现代过程研究,编绘了包含南北坡的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在 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图,创立了我国首座冰芯实验室,并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冰冻圈科学”概念。
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考察中,这位具有丰富青藏高原考察经验的科学家突患脑水肿,后来居然生还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被医生成为医学奇迹。正当他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时,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局长,5年后又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
谈及探索研究冰冻圈的经历,秦大河始终谈笑风生,“有次观测海冰时,突然刮起大风,将我脚下的冰层吹断,幸亏同事及时展开救援,不然我就像企鹅一样随着海冰飘走了”。
谈起冰川学,秦大河说在1965年报考大学时,自己本来希望学习数学或物理专业,可是 由于报考地学专业的人太少,最后被分配到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既然祖国需要,他就勇敢地接受了祖国的挑选。后来在施雅风和谢自楚两位先生的影响下,他把冰川研究作为自己一 生的追求。1978年5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1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硕 士学位,1992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
那时,全世界进行冰川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在中国不过几十人。进行冰川学研究意味着长期的野外考察,冰川学家们的常规工作环境是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对身体的慢性损害:吃不下、睡不着、嘴唇溃烂、全身浮肿,还要面对雪崩、泥石流的威胁,暴雪中的迷失,经常遭遇生死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
秦大河对“艰苦”的理解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地学工作者,自从我选定于冰川这一行,认定了就得爬山,就得风餐露宿,就得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生活。只有在苦难中,人们才能认识自我,事业的乐趣也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2000年12月,秦大河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从一位科学家到一位政府官员,从冰川学研究领域到气象、气候工作领域,角色转换了,地位变化了,可秦大河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变。
“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测地。”这是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气象业务将由传统的气象预报领域向更为广阔的气候系统领域跨越。到那时,气象部门将为公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预测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各个分支系统;除了对温度、降水、风等进行常规监测外,还将预测地面环境对天气的影响,并由现在的短期预报拓展到跨季度、跨年度的气候预测。因此,他领导中国气象局在工作思路上实现了 “四个转变”:从单纯拓宽服务领域向拓宽基本业务领域转变;打破部门界限,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打破学科界限,向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转变;从单一气象业务向科研、业务、服务有机结合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之成为全中国的气象局,而不仅 仅是部门的气象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90年一支由6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的壮举震惊世界,艰苦跋涉了220个昼夜, 徒步行进5968公里。 |
B.秦大河是横穿南极第一人,徒步横穿南极探险考察回来后,当时还没啥名气和头衔的秦 大河一时竟成了“明星”。 |
C.冰川学研究人员偶尔要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这些恶劣气 候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 |
D.作为地学工作者,选择了冰川这一行,也就选择了艰苦,但秦大河却认为,事业的乐趣也 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E.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了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 测地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
(2)从冰川学家到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主要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述。
(3)10月21日,秦大河被授予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该奖项代表了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被称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秦大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秦大河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有人说,秦大河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梦萦水木清华
季羡林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30年代,清华和北大的门坎是异常高的。往往有几千学生报名投考,而被录取的还不到 二十分之一。因此,清华学生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而考上清华,多少都有点自豪感。
我当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北大和清华我都考取了。经过思考,我决定入清华。原因是清华出国留学方便些。我以后没有后悔。清华和北大各有其优点,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各极其妙,不可偏执。
在校风方面,两校也各有其特点。清华校风以八个字来概括: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我只举几个小例子,新生入学,第一关就是“拖尸”。意思是,新生在报到前必须先到体育馆,旧生好事者列队在那里对新生进行“拖尸”。办法是,几个彪形大汉把新生的两手、两脚抓住,举了起来,在空中摇晃几次,然后抛到垫子上,这就算是完成了手续。墙上贴着大字标语:“反抗者入水!”游泳池的门确实在敞开着。我因为有同乡大学篮球队长保驾,没有被“拖尸”。至今回想起来,颇以为憾:这个终生难遇的机会轻轻放过,以后想补课也不行了。
这是不是表示旧生“虐待”新生呢?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觉得,这里面并无一点敌意,只不过是对新伙伴开一点玩笑,其实是充满了友情的。这种表示友情的方式,也许有人看不惯。我的看法正相反。我上面说到清华校风清新和活泼,就是指的这种“拖尸”,还有其他一些行动。
我为什么说清华校风民主呢?我也举一个小例子。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有一条鸿沟,不可逾越。教授的社会地位极高,往往自视高人一等。学生接近他们比较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开教授的玩笑。开玩笑几乎都在《清华周刊》上。这是一份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文章生动活泼,而且图文并茂。现在著名的戏剧家孙浩然同志,就常用“古巴”的笔名在《周刊》上发表漫 画。有一天,俞平伯先生忽然大发豪兴,把脑袋剃了个净光,走上讲台,全堂为之愕然。几天以 后,《周刊》上就登出了文章,讽刺俞先生要出家当和尚。
第二件事情是针对吴宓先生的。他正教我们“中西诗之比较”这一门课。在课堂上,他把 自己的新作《空轩》十二首诗印发给学生。这十二首诗当然意有所指,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 说不清楚。反正当时他正在多方面地谈恋爱。他热爱毛彦文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诗句“吴宓 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是夫子自道。《空轩》诗发下来不久,校刊上就刊出了一首七 律今译,最后一句是“锥心泣血叫妈妈”。熟悉清华经典的人都知道是谁。
学生同俞先生和吴先生开这样的玩笑,学生觉得好玩,威严方正的教授也不以为忤。这种 气氛我觉得很和谐有趣。你能说这不民主吗?这样的琐事我还能回忆起一些来。
清华学生一般都非常用功,但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中几乎空 无一人,而体育馆内则是人山人海,著名的“斗牛”正在热烈进行。操场上也挤满了跑步、踢球、 打球的人。到了晚饭以后,图书馆里又是灯火通明,人人伏案苦读了。
根据上面谈到的情况,我把清华校风归纳为八个字: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了整整四个年头,其影响当然是非同小可的。至于清华园的景色,更是有口皆碑,而且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
现在母校八十周年了,我为母校祝寿。我对清华母亲依恋之情,弥老弥浓。我祝她长命千岁,千岁以上。我希望在清华母亲百岁华诞之日,我自己能参加庆祝。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写“新生入学,第一关是‘拖尸’”意在表明旧生对新生的友情,也体现了清华校风清 新、活泼、民主的特点。 |
B.文章第三段写到清华和北大我都考取了,最终决定入清华,原因是北大清华虽各有优 点,但北大不如清华。 |
C.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木清华景色四季各具 特色,有口皆碑。 |
D.文章的结尾,照应了开头,既抒写了对水木清华的依恋之情,又表达了对已历经八十个 春秋的母校的深深祝福。 |
E.文章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语言清新自然,但意蕴深远,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的境界。
(2)文章以“梦萦水木清华”为题,有何作用?
(3)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品蕴含的情感,并联系现实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一情感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一种生物除了天敌,还有生育能力的制约。愈低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愈强,例如细菌,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分裂着。而愈高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就愈弱,例如人类的繁殖能力,比起细菌来,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一般而言,植物繁殖能力强,而动物繁殖能力弱;食草动物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繁殖能力弱。自然界似乎也在进行着计划生育,即给每一种生物规定一种数量限额,我们不妨把这叫做“生命开关”。
在那茫茫的非洲原野上,可以看到几头狮子或一群鬣狗,追着成百上千头仓皇逃窜的野牛或斑马,最后吃掉一个,其他的则继续低头吃草,各干各的事。过不多久,悲剧又会重演。这种生死搏斗已经持续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但是,野牛和斑马们一直这样地被人家吃下去,它们唯一对抗的办法就是多生育,好似它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让狮子和鬣狗们填饱肚皮。
北极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只有野草,形成一层薄薄的草皮。由于夏季短,温度低,野草的种类也很有限,而且生长缓慢,因而不可能养得起像非洲那么多的食草动物,只有旅鼠、野兔(数量有限)、驯鹿(来回迁移)和麝香牛(几近绝迹)。旅鼠是北极最重要的食草动物,它必须为鼬鼠、狐狸等提供口粮。旅鼠多了,就会把草吃光;旅鼠少了,鼬鼠和狐狸就会饿肚子。大自然赋予旅鼠以极强的生育能力,但又不让它经常使用这种能力。
旅鼠每窝可以生十几只,20天就可以成熟,接着开始生育。如果让它们放开繁殖,一年下 来,从原先的2只就可以变成后来的几十万只。但是,本来就生长期很短、生长量很小的北极 草原植物,哪能够它们吃呢?所以旅鼠只好集合起来去自杀。它们常可以形成几十万只的浩 荡队伍,逢山过山,遇水涉水,最后的归宿则是大海,它们会奋不顾身地跳将下去,抱成一团,使 那汪洋之中到处漂浮着殉难者的尸体。这种景象在挪威、芬兰、瑞典、俄罗斯和阿拉斯加都曾 出现过。但是,总有一些狡猾的旅鼠悄悄地留下来继续繁殖,维系北极的生态平衡。
旅鼠周期性的大量繁殖,狐狸也是如此。在旅鼠放开生育的大年里,由于食物充足,狐狸也会大量繁殖。当它们的数量或密度足以威胁到生态平衡时,狐狸就会得一种奇怪的“疯舞病”,疯狂地跳舞直到累死为止。是谁在控制着这种生命开关的呢?旅鼠虽然很多,但也不至于把北极的草都吃光,是谁命令它们去自杀呢?是谁给它们规定的迁移时间、迁移路线和最终去处的呢?科学家们研究了数个世纪,始终未能得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试图制造某种长生不老药,却从来没有成功过。不用说从700万年以前开始,就是从秦始皇起,如果人类能够长生不老,一直活到现在,地球上也早就被人挤满了,哪里 还会有生态平衡而言呢?由此可见,就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生命开关也是绝对必要的。
1.下列对于“生命开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还有生育能力的制约,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自然界和人类一样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
B.非洲草原上的野牛斑马们与狮子鬣狗们对抗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生育,以维系自身的数量平衡。 |
C.狐狸随着旅鼠的繁殖而繁殖,当数量或密度足以威胁到生态平衡时,狐狸就会疯狂地跳 舞直至累死。 |
D.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都必须要有生命开关,即规定一种数量限额。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而言,食草动物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繁殖能力弱。所以,旅鼠的繁殖能力应该比 狮子强。 |
B.旅鼠是北极最重要的食草动物,大自然赋予旅鼠极强的生育能力,但不让它经常使用这 种能力。 |
C.旅鼠必须为鼬鼠、狐狸等食肉动物提供口粮,所以为了不让它们饿肚子,旅鼠必须大量的繁殖。 |
D.北极动物旅鼠集合自杀时,总有一些狡猾的旅鼠悄悄地留下来继续繁殖,以维系北极的 生态平衡。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的繁殖能力和它们的级别成反比,例如低级的细菌和高级的人类,细菌繁殖能力比 人类就要强相当多。 |
B.北极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只有野草,且种类有限,生长缓慢,所以根本养不起像非 洲那么多的食草动物。 |
C.对于是谁给狐狸和旅鼠规定的迁移时间、迁移路线和最终的去处的问题,科学家们至今 也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
D.虽然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试图制造某种长生不老药,但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这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