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谭其骧祖籍嘉兴,嘉兴古称长水,所以他将自己的论文集命名为《长水集》。这一层意思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于是将“长水”与他所治的中国历史地理联系起来。他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告诉记者,先生倒并不反对外人的这种联想。而在葛剑雄心目中,先生给他留下的印象正是“悠悠长水”。
“他不是滔滔江河,但始终流淌着,就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葛剑雄说,“谭其骧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想学习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都将离不开他的著作,都将是他的贡献的受益者。”
按照葛剑雄的话说,但凡研究中国的历史疆域、政区沿革、人口迁移、民族分布,乃至黄河和长江的历史变迁,等等,谭其骧都是“绕不开”的。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复旦大学是他到上海时的访问单位之一,学校决定将《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礼品。校长向里根赠送礼品时,向他介绍主编这套地图集的就是本校教授谭其骧,里根听后,立刻回过身去与坐在第二排的谭其骧握手。这一场面被摄像机摄下,在美国进行了转播。后来,葛剑雄去美国,在介绍《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不少人都说他们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谭其骧与里根握手。有的人并不知道复旦大学,但当葛剑雄提起这件事时,他们就会说:“噢,就是向里根总统送一套地图集的那所中国大学。”
当年,学校却给像谭其骧这样的学者们开过一个荒谬的玩笑。1974年,上海学习清华大学经验,对所有正副教授进行“突袭考试”。复旦大学的试卷是本校各科的入学试卷,结果谭其骧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只能举其大意,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只写出了三点,“鞍钢宪法”没有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没有写全,数理化只做了一亩等于几平方丈这一道题。这番考试的结果,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毫无知识、一窍不通、连大学入学资格都没有的事例而广泛宣传。
葛剑雄这样描述他的老师:“他的经历很简单,从6岁到82岁都没有离开学校。他的工作很单纯,从20岁登上讲台,就是上课和做研究。他16岁参加共青团,17岁以后就不想再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历史给他留下了风霜的印记。”
和这般“平淡”的经历相符,谭其骧性情淡泊,寡于交游,疏于应酬,不大愿为学术以外的事花费时间。他在北平时,胡适是北平学界第一名人,青年人都以名为胡适所闻为荣,谭其骧的导师顾颉刚不止一次向胡适介绍过谭,并在信中对谭大加赞扬,但谭其骧却从未去拜见过胡适。陈寅恪也是泰斗级名教授,不少人攀附惟恐不及。谭的好友俞大纲是陈的表弟,陈曾向他问起过谭的情况,谭其骧知道后,也没有“顺势”去见陈寅恪。
不过谭其骧也并非索然无趣之人。友人曾回忆起上世纪30年代初谭其骧刚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的生活,饶有兴味。“我们白天授课上班,晚上用功,有时觉得困累,闲谈一会儿,季龙活泼勇敢,到东安市场九龙斋买几串冰糖葫芦,吃了酸甜凉食以后,精神复振。”
谭其骧生前的住房面积不大,他的书房兼卧室只能放下一张小书桌,桌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头绪一多,常常找不到东西。一次去昆明开会,住在圆通饭店,房间里有很大一张办公桌,他于是感叹道:“什么时候我家里能放得下这样一张大书桌,我的东西一定不会找不到了。可惜不在这里做事,这样大一张桌子派不了用场。”
谭其骧逝世后一年,子女护送他的骨灰坛登上海轮,到达长江口外的东海,骨灰在夜色中被撒入大海。此情此景,让葛剑雄感慨万千:“这里的水,来自青藏高原、来自长江流域,也来自他的故乡嘉兴和他生活、工作过的杭州、上海。悠悠长水汇入了浩淼大海,他与大自然共存。”
在后辈学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位将毕生献给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长者最好的归宿吧。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谭其骧先生对很多人误解其论文集名字的来历不以为意,因为他认为“长水”二字也正是自己为人的象征。 |
B.当里根总统得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是谭其骧时,立刻与其握手,这使很多美国人知道了本不受重视的谭其骧。 |
C.谭其骧先生学识渊博,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没有得到知识分子应得的尊重,被视为毫无知识、一窍不通的典型。 |
D.谭其骧不善应酬,更不以攀附名人为荣,越是像胡适、陈寅恪这样的学术泰斗,他越是刻意避而不见。 |
E.谭其骧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生活涉及到中国广阔的地域,所以说汇聚中华大地众多水域的大海是先生最好的归宿。作者将谭其骧先生比作“悠悠长水”有哪些含义?请简要说明。
谭其骧先生的“平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谭其骧先生17岁以后就不想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学者远离政治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
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人类不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另一方面创新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造一系列新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建设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下列对“生态文明建设”含义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充分继承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B.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
C.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
D.继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类的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划分的。 |
B.狩猎采集文明是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是半生态文明阶段,而工业文明则是非生态文明时期。 |
C.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总会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发展,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
D.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支撑、经济投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努力。 |
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超过25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夜怀念史铁生
林少华
①也许你喜欢华灯初上的黄昏街头,喜欢万家灯火的入夜城区。我也并非不喜欢,但我更喜欢夜深人静时分书房那盏孤灯。若窗外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往往掷笔于案,走去两排书橱的夹角,蜷缩在小沙发上,捧一杯清茶,在雨声中任凭自己的思绪,倏尔由远而近,倏尔由近而远。
②记得南宋诗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纱。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我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关情”,庶几近之。
③夜雨关情之作,李商隐的诗更加广为人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得真好,值个诺贝尔文学奖。
④如今,李商隐不在了,蒋捷不在了。所幸雨还在,夜还在,烛也还在。雨、夜、烛(灯)、书房,四者构成一个充分自足的世界、一个完整无缺的情境。不是吗?白天的雨是不属于自己的,甚至是妨碍自己的他者。不仅白天的雨,而且白天本身也好像很难属于自己。属于政治,属于经济,属于公众,属于征战与拼搏,唯独不属于自己。但雨夜不同,夜的细雨不同。夜雨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是专门为自己、为每一个独处男女下的雨。
⑤雨丝、雨滴从高高的天空云层穿过沉沉的夜幕,轻轻划过书房的檐前,或者微微叩击灯光隐约的玻璃窗,仿佛向你我传递种种样样的信息,讲述种种样样的故事,天外的,远方的,近邻的,地表地下的……
⑥蓦然,我想起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史铁生。铁生说夜晚是心的故乡,存放着童年的梦。我的故乡呢?我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可我仍然看见了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灯。看见了那座小山村的夜雨孤灯,看见祖父正在灯下哼着什么谣曲编筐编席子,看见灯下母亲映在泥巴墙上纳鞋底的身影。甚至看见了我自己。
⑦看见自己算怎么回事呢?但那个人分明是自己——一盏煤油灯下,自己正趴在炕角矮桌上抄录书上的漂亮句子。油越来越少,灯越来越暗,头越来越低。忽然,“滋啦”一声,灯火苗烧着额前的头发,烧出一股好像烧麻雀的特殊焦糊味儿。俄尔,屋角搪瓷脸盆“咚”一声响起滴水声。我知道,外面的雨肯定下大了,屋顶漏雨了。草房,多年没苫了,苫不起。生活不是抄在本本上的漂亮句子。可我归终必须感谢那些漂亮句子,是那些漂亮句子使我对山间轻盈的晨雾和天边亮丽的晚霞始终保持不息的感动和审美激情。是她们拉我走出那座小山村,把我推向华灯初上的都市街衢。
⑧此刻,故乡也在下雨吗?那盏煤油灯还在吗?童年的梦?是梦又不是梦,不是梦又是梦。铁生说的不错,那是存放着的童年的梦,存放在夜晚,存放在下雨的夜晚,存放在弥散着雨夜昏黄灯光的书房中。我觉得,自己最终还是要返回那个小山村,返回故乡。因此,这里存放的不仅仅是童年的梦,也是自己现在的梦。
⑨铁生上面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道:“夜晚是人独对苍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来?我能不能不来,以及能不能再来?”三个追问,大体说了三生:前生、今生、来生。夜雨孤灯,坐拥书城,恐怕任何人都会不期然想到这个神秘而重大的命题。
⑩作为宗教命题是有解的,而作为哲学和人生命题则是无解的。特别是来生:能不能再来?铁生没有明确回答,但他说了这样一句:“推而演之,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铁生的今生已经结束了。那么他的“生”之形态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铁生夫人陈希米日前出了一本书《让“死”活下去》,以其特殊身份和特殊情感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回答。但我所关心的,更是铁生实际上能不能再来?逝者能不能再来?
⑾想到这里,我走去窗前,拉开窗,面对无边的夜空和无尽的雨丝沉思良久。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灵魂,相信灵魂的不死和永恒。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好处。
作者为何喜欢雨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请解释“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作者在雨夜中寄寓了诸多情思,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文中引用亚历山大的故事是为了说明()
A.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
C.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无法创造,只能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 |
D.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接受不了唐诗的挑衅,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
B.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
C.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
D.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
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是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话周小平: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近来,一本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书悄然热销。8月15日面世后,两周内,首印的2万册就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
早在2013年6月,一篇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长篇博文被网民广为传播,至今转发量、访问量已超过3000万次。该文针对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一些违背基本常识的谣言,通过大量的案例举证一一批驳,洋溢着浓浓的爱国心、民族情,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这篇博文的作者就是周小平。看到博文受到网友关注,周小平决定将博客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十余篇首次发表的文章集结成书,于是有了这本《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全书分“梦想始发站”、“追梦赤子心”、“帝国的骄傲”及尾声四个部分,从文化、素质、工业、环保及物价等五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当下社会现象,被誉为“中国新锐观察文集”。
记者:您能给我们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创作这本书的起因是什么?
周小平: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一些另外的角度,给年轻人看看外国不如中国的方面,看看中国几十年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妄自菲薄。在互联网上,痛骂中国社会一片黑暗,同时吹捧西方是天堂的帖子多如牛毛,但实际上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这本书中的大多数案例,都是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热爱中国并不需要刻意宣传,只要还原事实就可以了。今天的中国在任何方面,都不怕和外国比。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目睹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接过父辈的旗帜,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国家和民族正本清源。作为一名80后,我有责任告诉大家真相是什么,我们该做什么,让大家不辜负这个时代。这就是我创作这本书的目的。
记者: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
周小平:其中确实有一些案例被反驳了。但我的看法是,真理不应低头。我看过一篇反驳我的文章说:“周小平说美国炸弹导致防空洞里的水被烧开,把那些妇女儿童活活烫死了,科幻电影都不敢这样拍啊,造谣不打草稿。”但实际上,这就是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被炸弹温度烧开的水是原来设计的消防水系统,设计这个炸弹的美国工程师被良心折磨,至死都无法原谅自己。那篇反驳我的文章还说:“周小平造谣称,印度贫民窟约2平方公里的地区居住着100万人口,居然可以这样造谣啊,人难道是蚂蚁吗?敢不敢这样没有常识?”但这个数据是印度官方统计提供的,在国外纪录片《国家地理频道:真实的贫民窟》(National Geographic - The Real Slumdogs)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和实地拍摄。
记者:这本书中体现了您什么样的观点?
周小平:我阐述了一个中国必然崛起的观点。这个观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观察,有军事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中国古话说:月盈则亏,亏则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国家和民族可以绕开这个规律,没有不落的太阳。当下美国经济衰退,美元霸权日益动荡。世界将迎来新时代,而未来是中国的时代。
这些内容引发关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声音太少了。我未必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好的人,主要是由于很多声音都是批评中国赞美西方,而反过来,批评西方认同中国的声音,大家就会觉得很新鲜。
我写这本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身边的亲朋好友,相信自己的双手,勇敢、自信地面对世界,从心理上做好当新世纪强国人民的准备。
(节选自2104年第十二期《时代邮刊》祝丹妮、李苑《周小平:一位朝气蓬勃80后的青春担当》)
【相关链接】
①草根网络作家周小平(1981年4月出生,四川自贡人)和花千芳出席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
②2013年6月14日,周小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文章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对目前的社会状况进行批评讨论,指出“美国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呼吁网民说实话,客观看待问题。
②“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周小平语录
③“中国的未来决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我们今天用这双手做下的一切,最终将累积而成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周小平语录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至三段交代了访谈的背景、被访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被访者的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做了简单介绍,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访谈内容。 |
B.周小平创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缘由是当前的许多中国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个发生着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增强我的民族自信心。 |
C.周小平在书中阐述了今天的中国已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已经崛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D.访谈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
E.周小平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中的大多数案例均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包括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联系全文,你认为周小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及周小平的回答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请具体分析。
本文的标题“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言简意赅,请结合材料及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