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
| A.地方分权与制衡 | B.君主专制的加强 |
| 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 D.地方权势过大 |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
|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
|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
|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他提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据此可知文学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普及科学知识 | B.方便民众阅读 |
| C.推广白话文体 | D.服务政治革命 |
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
|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
|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
|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
|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
|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
|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
|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
|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