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用现代史学观去研究历史 |
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 |
C.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 |
D.就是我们用那个时期的历史观去认识那个时期的历史 |
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B.南昌起义 |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D.“八七会议”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此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