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合的非糯性除草剂敏感玉米(甲)为材料,经过诱变处理获得非糯性除草剂抗性玉米(乙)。控制非糯性(SH)与糯性(sh),除草剂抗性(R)与除草剂敏感(r)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性植株的比例逐代提高 |
B.经过诱变处理诱发的基因突变,不能决定玉米的进化方向 |
C.甲的花粉经诱变处理并培养等,有可能获得可育的糯性除草剂敏感的个体 |
D.若甲和乙(基因型分别SHSHrr、SHSHRr)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1:1 |
从甲桶(桶内小球为D.d代表雌配子)和乙桶(桶内小球为D.d代表雄配子)中抓取小球50—100次,统计小球组合DD : Dd : dd之间的数量比约为()
A.3 : 1 : 3 B.1 : 1 : 1 C.1 : 2 : 1 D.2 : 1 : 2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非糯性与糯性花粉的数量比例为()
A.1 : 1 | B.1 : 2 | C.2 : 1 | D.无法判断 |
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所需的原料依次是:
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
B.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蛋白质 |
C.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
D.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
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依次存在于()
A.信使RNA和转移RNA | B.DNA和信使RNA |
C.DNA和转移RNA | D.DNA和基因 |
1928年,由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成功地证明了()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DNA是遗传物质 |
C.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含有能促进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 |
D.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只有蛋白质已失去活性,而DNA仍具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