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 C(g)+D(g),在不同温度下,D的物质的量n(D)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700℃时,0~5min内,以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
(2)能判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A)不变
C.v正(B)=2v逆(D)
D.c(A)=c(C)
(3)若最初加入1.0 mol A和2.2 mol B,利用图中数据计算800℃时的A的转化率 。
(4)800℃时,某时刻测得体系中物质的量浓度如下:c(A)=0.06 mol/L,c(B)=0.50 mol/L,c(C)=0.20 mol/L,c(D)=0.018 mol/L,则此时该反应 (填“向正方向进行”、“向逆方向进行”或“处于平衡状态”)。
(14分)Ⅰ、某含苯环的化合物A,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4,碳的质量分数为92.3%。
(1) 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
请写出A与稀、冷的KMnO4溶液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与足量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一定条件下,由A聚合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
(4) A与氢气完全加成后的一氯代物共有 种。
Ⅱ、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以下问题。
(5)在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H2SO4的混合液的方法是_______
(6)末端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束后,取下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再沿该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紫色石蕊试液1毫升,发现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_。
已知酮类化合物可以和氰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上述反应的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水解生成羧酸:
依上述反应规律,按照提示的反应类型,写出用丙酮为原料经5步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方程式,并注明所缺的反应类型(其它必要的原料可任意选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消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玻璃棒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实验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用玻璃棒的是(填写编号)
①粗盐提纯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③将适量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④探究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⑤实验室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预处理过的NaOH溶液制备Fe(OH)2白色沉淀
(2)①读取滴定管中滴体体积时,仰视液面,读取的体积数实际体积数(填“>”、“=”或“<”)
②用托盘天平称取10.4g食盐,将砝码和食盐的位置颠倒,所称取食盐的质量为g。
③实验需用480mL 0.1mol·L-1NaOH溶液,配制溶液时除需用胶头滴管、烧杯、托盘天平(带砝码)、玻璃棒、药匙外,还必需用到的仪器是,所称取NaOH固体的质量为g。
(原创)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列出了①~⑧八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
① |
② |
③ |
|
④ |
⑤ |
|
⑥ |
⑦ |
|
|
|
|
|
⑧ |
|
请回答:
(1)②所代表元素的名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八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3)⑦和⑧的原子序数相差,请写出一个能证明非金属性⑦>⑧的离子方程式:。
(4)②、④、⑥所对应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填元素符号),简单离子半径最大的是(填离子符号)。
(原创)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还原性I—>Fe2+>Br—,请写出向FeI2溶液中滴加过量溴水的离子方程式:。
(2)实验室可用向CaO固体中滴加浓氨水的方法来制取NH3,请写出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的NH3可用进行干燥。
(3)实验室可用加热铜和浓硫酸的方法来制备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1mol Cu和含有0.2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共热生成SO2的体积(填“>”、“<”或“=”)2.24L(标准状况下测定),要证明上述结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填字母)。
A.银粉 | B.铁粉 | C.Na2CO3溶液 | D.BaCl2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