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指明代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指明代的灶户,可以开垦明朝廷拨给他们的土地作为服盐役的生活保证),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表明,明代
| A.某些地区形成了棉花专业化经营区域 | B.植棉业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 |
| C.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多种经营的方式 | D.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
一战以后,主要战胜国如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安排世界秩序,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 B.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
|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
|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二战后,最不稳定且多次爆发局部战争的地区不包括()
①巴尔干半岛②朝鲜半岛③西亚④南亚次大陆
| A.①② | B.②④ |
| C.③④ | D.②③④ |
“二战”期间,从开罗会议后到雅尔塔会议召开,欧洲战场的局势是()
①盟军开辟了第二战场
②美英军队登陆西西里岛
③盟军从东西两线攻入德国本土
④美苏军队会师易北河
| A.①③ | B.②④ |
| C.①② | D.③④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政治领域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形成了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
| B.美国资本加强了对西欧和日本的渗透 |
| C.联合国由超级大国控制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 |
|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空前发展 |
“柏林之战是苏联红军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最后一战,……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军事的彻底失败。然而,柏林战役的政治意义远远高于军事意义。”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苏联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
| B.苏联获得战后对德国管制的政治优势 |
| C.有利于战后东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
| D.决定了苏联战后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