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把噬菌体和细菌按1︰10混合,然后除去游离的噬菌体,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稀释涂布在连片生长的细菌平面(菌苔)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后24min内取样涂布,菌苔上产生空斑的数目不变;混合24min后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目迅速增加;再过10min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稳定。下面的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
| A.24min内取样,新复制的噬菌体还未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
| B.34min时取样,根据空斑数量可推测样液中噬菌体的数量 |
| C.取样液中的噬菌体涂布到菌苔上以后噬菌体不再增殖 |
| D.实验证明病毒是一种生物,其具备在细胞内增殖的特性 |
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
|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
|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
| D.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
水是生命之源,下面是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需有水的参与 |
| B.水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代谢终产物 |
| C.标记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中的氧可在水中检测到 |
| D.ATP转化成ADP的过程需要水 |
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小,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
| A.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 |
| B.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 |
| C.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 |
| D.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 |
水稻根尖细胞呼吸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可能是( )
| A.分解了脂肪 |
| B.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 |
| C.只进行无氧呼吸 |
| D.出现了无氧呼吸 |
关于在活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既可以在原核细胞中进行,也可以在真核细胞中进行 |
| B.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
| C.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
| D.既可以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