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每空1分,共8分)下列表格为某肌肉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大小(单位:mmol/L),示意图为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

离子种类
Na
K
其他阳离子
其他阴离子
细胞内部
10
140
a
c
细胞外部
150
4
b
d

请分析回答:
(1)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_________来维持。
(2)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能维持上述水平,其主要的原因是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限制了离子的出入。
(3)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4)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5)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_______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制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但在进行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据图回答:

(1)过程①表示的是采取    的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
(2)根据图示分析,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应用限制酶    切割质粒,用限制酶    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后形成的黏性末端通过
    原则进行连接。
(3)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原因是    
(4)人体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细菌体内成功表达是因为          。写出目的基因在细菌中表达的过程                
(5)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的说明已导入了        ,反之则没有导入。

.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
(2)丙瓶的有机物比甲瓶,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山坡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豚草
0.3
0.6
1.0
1.6
2.3
龙葵
6.2
3.8
1.5
0.3
0.1
狗尾草
10.0
9.2
8.0
6.8
5.5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法。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在取样时应注意取样。
(2)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3)豚草、龙葵和狗尾草之间是关系。
(4)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在2002~2006年间,豚草的种群数量增长呈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导致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有等。
(6)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代表大气中的CO2,A、B、D、E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其中代表生产者,代表分解者。代表消费者。
(2)A→C的过程是通过作用来实现的,C→A的过程是通过作用来实现的。
(3)D→E的过程中,碳以的形式传递;D→C的过程中,碳以的形式传递。

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人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2)为什么要切取胚根及胚芽的末端部分?(3)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4)胚根、胚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5)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
2d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2.3
11.3
10—12
12.3
12.1
10—11
12.7
12.7
10—10
13.5
13.6
10—9
14.7
12.6
10—8
16.0
12.0
10—7
15.1
10.9
10—6
12.2
10.0
10—5
10.8
10.0
10—4
10.0
10.0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