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曰:“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赏赉无度,至于空竭帑
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振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鲷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辟太尉宋由府辟:躲避 |
B.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遽:突然 |
C.奢侈僭逼,诛戮无罪僭:超越本分 |
D.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疾:痛恨 |
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何敞“为官正直”的一项是 ( )
①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④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⑤每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 ⑥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A.①②⑥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京城及周围地区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却认为是皇帝即将驾崩的不祥之兆。 |
B.面对当时赏赐不符合礼制的局面,何敞劝说宋由送回所得到的赏赐,并请宋由上奏皇上让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节省开支,救济穷孤。 |
C.何敞心忧百姓。因为窦宪的两个弟弟大兴土木,他上奏皇帝,希望朝廷让二人遣归工匠,却没有被采纳。 |
D.由于何敞多次劝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等人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
(2)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 |
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 |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 |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用之其可怪也欤 |
B.君其试以心决之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C.夫易牙为君主味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多信则能亲邻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 |
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齐桓公深表赞同,最终采用他的建议。 |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便伺机联合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结果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以至于死了三个月也没人去收尸。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 为 人 也 坚 中 而 廉 外 少 欲 而 多 信 夫 坚 中 则 足 以 为 表 廉 外 则 可 以 大 任 少 欲 则 能 临 其 众 多 信 则 能 亲 邻 国。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2)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3)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恐怕 |
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 | D.辄一扣之扣:求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 |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
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①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发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
注: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查办 |
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 |
C.章惇用事,尤忌恶之憎恨 |
D.金人发其冢发现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B.吾当从汝所之纵一苇之所如 |
C.啖以即大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D.默因劝为子孙计吾今为之虏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文末说“吾欲为元佑全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全人”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划6处,3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九处,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取材于《中论·修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
B.推辱主帅推:追究 |
C.不痛绳之绳:捆绑 |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以咏首荐 / 若以一部校故 |
B.吾尚不得为友 / 为乡里所称 |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
D.饥者八九 / 求霖者三十年 |
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