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
| B.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
| C.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 D.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
宪政,也称为“立宪政治”,强调以宪而治的政治。近代中国尝试实行宪政化的重大实践是()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成立中华民国 | D.新文化运动 |
下图是某部法典资料的部分目录。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法典出自()
| A.古罗马 | B.古巴比伦 |
| C.近代英国 | D.近代法国 |
“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
|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 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在当时是指()
| A.仁者爱人 | B.君主法治 |
| C.礼乐制度 | D.三纲五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