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
|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
|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
|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由经济学家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下图是该书的部分目录,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本书目录的是()
| A.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 |
| B.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 |
| C.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 D.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它反映了()
| A.江南当时大豆高产丰收情景 | B.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 | D.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 |
有誓词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 B.北伐战争 |
| C.南昌起义 | D.卢沟桥抗战 |
晚清《点石斋画报》某文中说:“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中可以看出 ()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
|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
|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
|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
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下列评述与材料中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相一致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
|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
| C.康有为借古喻今、托古改制为宣传维新变法铺路 |
|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