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李立三路线产生的根源是
A.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 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 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
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
在中国古代,帝王建立太庙,官宦家族建立家庙,一般平民则修建祠堂,从帝王到百姓都尽可能选取“吉利”之处、精良之材、高超之术,以求建筑的高大和连绵之势。和这种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中央集权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