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
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 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个新中国具体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C.“一边倒 ” | D.“一大片” |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政治家在一次会议后说“会议的结果是对印度支那、东南亚和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贡献,这些结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国际上的一切分歧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得到解决的。”这次会议
A.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
B.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C.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转变 |
D.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后的首次外交博弈 |
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
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