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九·一八”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 0月15日布告
材料三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我们有丰富的煤炭,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16年,英国下院议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主导世界市场“独特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有48.4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
(3)材料三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 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岁伐。
材料二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三“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口出现的新现象,谈谈你对这些新现象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交通的特点, 分析该特点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秋瑾认为女性地位提高的条件有哪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教育、思想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原因。(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二: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2分,共12分)
(2)填空:


德意志帝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共 和 制
法律基础
德意志帝国宪法

元首及产生方式
皇帝;
;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权力中心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美国),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是如何确立的?材料三中美国的是一个怎样的“新的种类的国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