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图1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 图2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3)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倒题。
材料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
【历史——近代牡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1)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它被近代中国学术弊广泛编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梁启超所理解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主,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耒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
(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2)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民主政治理念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民主政治必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民主政治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两河流域及希腊城邦,以至于西欧古代部落民主,然后一步步演变到市民的参政,最后归结为英美的民权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这一系列的演变,有其历史背景与条件。到今天因为民主政治确实是比君主制、独裁制或集权制为公平、合理,因此民主政治理念已为举世认可。若要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地建立起民主政治理论,井非易事。可是,若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恕道观念及尊重人性的观念上,做进一步的伸展,则未尝不能在中国文化中纳入民主政治。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英美法民主政治理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2)概述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政治理念的鹿点,并结合古代思想进行论述。
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1830 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
——(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
国别 |
公司 |
船只(艘) |
吨位 |
1875 |
中国 |
招商局 |
4 |
5860 |
1887 |
英国 |
太谷、怡和 |
7 |
13922 |
1898 |
日本 |
大阪 |
4 |
6581 |
1899 |
德国 |
瑞记、美最时 |
5 |
5743 |
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
(2)据材料二概况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