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唐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 A.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 | B.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
| C.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 D.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
“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建造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
|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
| 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
| 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 ——“瓦子” |
| 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 |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
|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 A.众人集体生产 | B.田庄规模生产 |
| C.个体农户耕作 | D.官府募民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