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 B.顾炎武 | C.黄宗羲 | D.王夫之 |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 A.英荷战争 | B.抗日战争 |
| C.巴黎条约 | D.一国两制 |
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
|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
|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 |
|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
|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
| D.在两级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