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以下是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在1956年,这时冷战已经开始。但这次战争中,美国明确表示不赞成英法以三国用武力解决问题,苏联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行动。美苏两国在联合国讨论有关停火和英法以撤军问题时,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合作。
材料三 “我左手持枪,右手拿橄榄枝,巴勒斯坦人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
——巴勒斯坦国第一任总统阿拉法特
(1)根据材料一回答,拉宾所说的“血和泪”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流血冲突?
(2)根据材料二,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各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一一杜鲁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