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成功无学,幸福有道
①如今,走进书店,或者来到书市,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成功学”图书。看看那些“成功学”的封面,就知道作者对“成功”的理解,无非是赚钱、高升、豪宅、名车、年收入百万之类。
②其实,岂止是图书市场,在影视、传媒、教育培训等不少领域,“成功”都成了被热炒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向上发展、追求幸福的愿望,另一方面,在“不是权就是钱”“成名要趁早”等喧哗与骚动中,又透出了某种“成功焦虑症”的症状。
③渴望成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成功简化为财富的多寡、职位的高低,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速成方法、终南捷径,本身就已经偏离成功的轨道。那些大肆兜售的“成功学”能够大行其道,正是利用并强化了这种心理
④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道路万千条。向庸俗“成功学”说不,并不是不鼓励成功,而是让人多一份清醒,多一点沉思,探寻真正的成功规律。
⑤古往今来,俊采星驰,尽管人们成功的途径各异,方式不同,但差异性中又隐藏着共性的东西。
⑥成功在于坚持。坚持是阶梯,引导我们勇攀生命的高峰;坚持是帆船,帮助我们勇渡生命的大河。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是说人在某一方面要想有所作为,要能坚持一万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近3个小时,坚持10年。你能坚持吗?坚持住了,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陆游所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⑦成功源于小事。成功者比别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小事上一贯做得比别人好,坚持干小事,垒土成高台,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利长远做事、增后劲。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现在一些人抱怨饭碗难找,事业难成;感叹工作难做,发展受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愿踏实。结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只能是离成功越来越远。
⑧成功贵在有静心。看到别人成功,或急不可耐,或心烦意乱,或疲于奔命,或孤注一掷,如此种种,皆谓之“浮躁”。浮躁心态,是成功的大敌。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大学》中也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欲望与诱惑面前沉着淡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矢志不渝,才能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⑨成功胜在能吃苦。“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钢铁不淬火就难以成真钢,红梅不傲立风雪就难以成品性,人不勇于吃苦就难以成良才。巴尔扎克说,吃苦是最好的老师,吃苦是最好的大学。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取的。伟大的人格无法在平庸中养成,卓越的成就无法在舒适中取得。只有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才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吃苦的过程,就是吃补的过程,就是思想成熟的过程、内心丰盈的过程、灵魂升华的过程,也是走向成功的过程。
⑩成功无学,幸福有道。成功不在于一朝一夕,一时一事,也不靠临摹他人、投机取巧,而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做慢工,经久成大业,用汗水和艰辛,在坚实的大地开掘出不竭的幸福源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节中加点的词语“这种心理”具体指什么?
请为第⑥节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坚持是阶梯,引导我们勇攀生命的高峰;坚持是帆船,帮助我们勇渡生命的大河。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期望迅速成功,相信有“成功学”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第⑦节中引用伏尔泰的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目的是为了证明“成功源于小事”。
C.文章第⑤—⑨节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走向成功的共性途径和方式。
D.第⑨节中“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取的”,“往往”一词起限制作用,表明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取的,但并非全部,体现了作者论证语言的严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说明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番茄拥有双重身份

①番茄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一种农作物,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烹饪中的食材,又可以成为调味料,同时很多人还将它当做水果来享用。 可是,番茄到底属于蔬菜还是属于水果呢?

②首先,我们要找准蔬菜与水果的定义,《韦氏词典》告诉我们:"水果通常是种子植物的可食生殖部位。"此外,《韦氏词典》还做出了更简单的解释:"水果是长在植物上,能够将植物种子带到外部世界的东西。"这个定义包括了苹果、番茄等任何包含种子的植物部位。从科学意义上讲,黄瓜、南瓜、牛油果等都属于水果。相比于水果,蔬菜的定义就要模糊得多。 通常,我们用这个词指代一大批具有可食草本部分(如根、茎、叶)的植物。

③根据《韦氏词典》可知,蔬菜和水果的关键区别在于:蔬菜必须是植物的一部分或整体植物本身,而水果只是特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就像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一样。所以,番茄是水果吗?

④"蔬菜"的概念并不是一种植物学分类,它更多的是属于一种烹饪食材。而与此同时,"水果"也可以是一种烹任食材。《韦氏词典》写到:"从烹饪食材的角度,水果被定义为'拥有带种子的甜果肉''主要用于甜点'的东西。"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果不必是甜的;但是从烹饪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会将用于做菜的水果(如番茄)归类为蔬菜。

⑤在美国,曾经因为番茄定义的问题引来各方热议。在美国农业部的指导方针里,番茄被列为蔬菜,甚至连美国最高法院都曾介入过这个问题。1883年3月3日,美国颁布了新的关税法,规定进口蔬菜需要交纳10%的关税,而进口水果则不需要交纳关税。当时的纽约海关认为番茄是蔬菜,需要交税。然而,一位名叫约翰•尼克斯的商人却认为,根据植物学定义,番茄属于水果,不应该被征税。于是,尼克斯直接将海关税收员告上法庭,要求退还被强制征收的税。此案一直闹到美国最高法院,直到六年后法庭才做出最终裁定,将番茄列为蔬菜。

⑥相比国外,我们国家没有太过于纠结这个问题。在国内,番茄被归为蔬菜类,但是在出口的时候,则是以"双重身份"﹣﹣既是水果又是蔬菜进行出口的。

(文/黄韦微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韦氏词典》告诉我们:"水果通常是种子植物的可食生殖部位。"(引资料)

B.

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就像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一样。(打比方)

C.

水果是长在植物上,能够将植物种子带到外部世界的东西。(下定义)

D.

一位名叫约翰•尼克斯的商人却认为,根据植物学定义,番茄属于水果,不应该被征税。(举例子)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B.

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

第①段的划线句用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过渡的作用。

D.

第②段划线句中的"通常"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韦氏词典》的解释来看,番茄、苹果、木瓜、苦瓜等都属于水果。

B.

大多数人之所以把番茄归类为蔬菜,是因为番茄更多时候属于一种烹饪食材。

C.

文章第⑤段,通过列举美国人关于番茄定义而打官司的事例来真实说明番茄具有"双重身份"的特点。

D.

在国内,番茄不具有双重身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罗本岛B区5号的修行者

我从开普敦乘船到罗本岛参观,同船的都是小学生,熙熙攘攘,大约是到岛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1999年12月1日,罗本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能让世界为之铭记,是因为这里囚禁过曼德拉。

曼德拉被独自关押在B区5号,监室只是一个所有缝隙都被抹平的水泥匣子。军房内,只有一卷薄毯、一张小桌、一个饭盆和一个马桶。无法想象身高1.83米的曼德拉,如何在这只有四平方米多一点儿的逼仄空间里,日复一日辗转腾挪,度过了6000多天!

政治犯们顿顿薄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对于这一切,曼德拉早已做好了准备。在审判他的法庭上,曼德拉说:"在我一生中,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我希望为这个理想生活并去实现它。 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献出生命。"

正因坚定的信仰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曼德拉把极端单调艰辛的牢狱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每天清晨五点半,岛上的监狱守卫就会敲起震耳欲聋的大钟,把犯人从睡梦中唤醒。曼德拉起床后,马上开始体育锻炼。他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星期一至星期四早晨,在牢房里原地跑步45分钟,并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次下蹲。每天放风的半小时,在院子里坚持跑步。

曼德拉不屈的声音,不断从罗本岛与世隔绝的军房里,通过种种孔径传播出去,回响在从好望角到林波波河南非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将把种族隔离制度在群众运动之砧和武装斗争之锤中间砸得粉碎。"

除此之外,曼德拉在监狱里最重要的事,就足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认为学习在监狱里是仅次于探视权的权利,比任何优待都重要。曼德拉开始攻读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继而学习经济学。曼德拉成功地把罗本岛变成了他的大字,把自己从一个愤怒的领导者变成了深思熟虑的沉静学者。曼德拉的一位狱友曾这样评价罗本岛对曼德拉的影响。他说,……早年间,他感到愤怒就会发作,所以他有意锻炼自己,他的精神状态在提高,在转向和善礼貌热情,他变得更沉静更温和。

1996年9月,罗本岛成为国家博物馆后,很多过去的犯人和看守都回到岛上,成为志愿者,向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

导游说,1994年,曼德拉在自己的总统就职典礼上,邀请了罗本岛上监押他的看守仪式结東后,曼德拉走到当年的狱卒面前,平静地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那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这种转变何其艰难?要知道,曼德拉之所以坐牢,是因为领导"非洲之矛"从事暴力革命。南非白人政府曾提出,只要曼德拉宣布放弃暴力反抗,就可以释放他,但曼德拉断然拒绝。

在南非白人统治和种族隔离制度历时300余年里,黑人四分五裂,从未建立过统一国家。他们过着痛苦而麻木的生活,心目中只有自己的部落酋长,或满足于在与白人隔离的"黑人家园"。白人不把黑人当成同胞,黑人也不把"白人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冢。

曼德拉曾坦承,自己在入狱前坚信,南非共和国是白人压迫黑人的统治工具,除了推翻它,黑人别无翻身可能。但经过在狱中的反思,他清醒地认识到, 打破种族隔离樊篱,不只有希望渺茫牺牲巨大的暴力一途,可以另谋佳径。他决定放弃报复,融化仇恨。曼德拉以无以伦比的政治气度,摒弃前嫌,与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政府达成政权的和平交接。他最后完成了理想的胜利。

人们常常惊异一一在饱受白人欺凌、战友被害、妻离子散、身陷囹圄整整27年之后,曼德拉怎能做到如此超脱?罗本岛上的岁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与世隔绝的18年里,一个伟大的思想转折在此萌生,曼德拉的生命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决定将南非当作自己的国家,建立统一的、多种族平等相待的新南非。

返回开普敦的船上,我还是与小朋友为伍,他们乖乖坐着,比早上赴岛时沉静了许多。

我问一个穿着绿色校服的黑人小女孩:"嘿!今天你记住什么了?"她想了一下,眨巴着大眼睛说:"我要做一个马迪巴那样的人。"我点点头,心里想的却是,这谈何容易!山水斧削,与时代一同浇筑了巨人。 就算你有超凡的禀赋和火热的责任感,可你,不一定会遭逢生命中的罗本岛。

(作者:毕淑敏 摘自《非洲三万里》,有删改)

【注】①曼德拉:南非反种族歧视和隔离的领导者。后参加南非总统竞选获胜,担任南非总统。②马迪巴:是南非民众对曼德拉的爱称,意思约略等于"父亲"。

(1)本文中,"修行者"曼德拉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有哪些"修行"?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曼德拉的性格特点。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对结尾段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5)请说说小学生参观罗本岛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地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作者:张志公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只有"文理并重",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B.

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C.

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

D.

"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

(2)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

第①段从各行的"家"谈起,引出"基础的重要"这一论题。

C.

第②段加点词"一般"不能删掉,因为不排除特殊情况,如下文提到的地理课。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D.

第④段针对"重理轻文"的风气,作者提醒青少年要打好基础,不能"重"一样,"轻"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相遇

①老刘退休后第一次上15路公交车。那个线路的公交车曾经是老刘战斗了20多年的战场,车上车下,他抓了上百个扒窃嫌疑人,也得了一面墙的奖状,特别是"全国反扒窃能手"那个荣誉,一直令老刘骄傲和自豪。

②眼下,车厢里显得陌生很多,那里大多是老人,也不拥挤了。老刘这才想起,其实他早就不上一线了,退休前十来年就坐在办公室里复核案件,带带徒弟。所以说,公交车的变化不是他退休后才有的。应该更早!老刘想。

③以"老猎手"的眼光看来,这样的环境对行窃是不利的,同时,他多少也有些失落感,早年,作为这个城市的骨干线路,15路公交车最繁忙、最拥挤,车厢里几乎成了不同年代的时尚展示厅,五颜六色,熙熙攘攘,那里成了扒手的冒险乐园,当然,前提是别碰上老刘,老刘曾是他们的噩梦。

④车里有很多空座位,老刘还是习惯地选择了最后一排,从角落里,他可以对整个车厢一览无余。车行一站地便是纪念街,下车两个人,上车三个人。老刘注意到第三个佝偻的身影儿,他连忙用帽子把自己的脸遮了一大半。

⑤"耗子也老了。"老刘在心里嘀咕。老刘一眼就认出了耗子,他甚至认为,耗子化成骨灰他也能把他认出来。

⑥耗子的一生也与15路公交车结下不解之缘,从胡子刚长硬开始,他就吃扒窃这碗饭,也一次一次栽到老刘手里。耗子出出进进看守所和劳改队,一转眼也成了"老贼"。老贼大概没注意到"老枪",他无精打采地向窗外张望。老刘想,看来,耗子也偷不动了!

⑦解放广场站到了,上车的人多起来。车门关闭、启动,耗子突然站了起来,他开始在车厢里移动。不好,老刘也本能地站了起来。他似乎忘记自己已经退体了,他想,如果耗子作案,他照样抓他。

⑧老刘尾随耗子在车里移动着,从车中间移动到车尾。

⑨车停下来,再启动。老刘又随耗子从车尾移动到前部。"要抓就抓他现行!"老刘想。

⑩耗子只是移动,并没作案,折腾了三圈,老刘额头冒汗。

⑪劳动公园站到了,耗子慢腾腾地下了车。老刘连忙跟了过去,下车时差点让车门夹住。

⑫耗子大概没注意到身后,他一瘸一拐地进了一座高大的写字楼,老刘紧跟随其后,见电梯停在15楼,他也跛着腿上了另一部电梯。电梯打开,老刘看到一个醒目的指示牌,牌子上写着"高科技培训班"。他还没反应过来,一个穿黑制服的人挡住了他。"他是我带来的!"老刘侧过脸,发现耗子正向他招手。

⑬老刘随耗子进到会议室里,台上的小平头立即站起来,一边招手一边喊:"段爷来啦!请到前排就座!

⑭耗子说:"不了,我和一个老朋友来的,我们就坐后排吧。

⑮老刘和耗于坐了下来,他小声对耗子说:"行啊,段立军,有辈分了。"

⑯耗子说:"熬一熬就师爷了,你不也一样带徒弟了吗?

⑰小平头说:"兄弟们,形势发展对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不利了,现在人们出门都不带现金了,要不刷卡,要不就手机扫一扫,这样下去,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掌握高科技,不采取应对的办法,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就要成光棍(骗子的古称)了……下面请赵博士为大家讲解互联网社会中的技术提升之道。"

⑱会场上有二三十人,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⑲被称为赵博士的人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着。老刘听不大懂,耗子似乎也听不懂,迷迷糊糊打瞌睡的样子。

⑳老刘站了起来,耗子睁开眼睛:"怎么?这就走了?"

㉑老刘说:"走了,听不明白。"

㉒耗子笑起来,嘶哑干涩,然后说:"老刘啊,我们都老了,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说完, 耗子狡狯地冲老刘一笑,还挑逗性地眨了眨左眼

㉓老刘站起来,走到门口,眨了眨右眼,对耗子神秘地笑了笑。

㉔下楼时老刘也哑笑着,走出大楼门口,发现外面飘着零星的雨点,老刘想起那一年,他和耗子两人凭借体力搏斗着,从车上到车下,车轮从他的右腿、耗子的左腿碾过,那天也是稀稀落落的小雨……老刘不去想这些了,他心里对耗子说:我警告你段立军,你别高兴得太早,你们那群人里,我看到了我徒弟的徒弟,他正专心致志地听课呢,他可是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㉒段划线句子。

耗子狡狯地冲老刘一笑,还挑逗性地眨了眨左眼。

(3)第㉔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说说这种顺序所起的作用。

(4)老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小说内容,理解题目"相遇"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①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一一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折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

②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③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当回避不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

④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之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们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灼、失望、述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比起这些选择,唯有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

⑤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别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不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⑥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跟随,跟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须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⑦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特质。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是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很。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能走向哪里呢?

⑧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历练之后,非但没有使其成熟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仿徨,甚至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是不是有点丑陋呢?

⑨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灾难临身。什么坐卧不安呀、魂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这些消耗情堵的东西就都来了。如此人生,让人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如何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背后的美丽?所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堵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注定了呢?

⑩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有。

⑪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不消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说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

⑫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

⑬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逸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作为被动的承受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虽然此举属于被迫的性质,也比无所作为好。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文摘》)

(1)下列词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是   

A.卧薪尝胆

披荆斩棘

B.化茧成蝶

百炼成钢

C.十载寒窗

磨杵成针

D.破釜沉舟

脱胎换骨

(2)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下列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磨炼是指折磨式的历练,避开磨炼和选择磨炼都是最佳的选择。

B.

只要对磨炼认识的角度正确、深度足够,生命就会因磨炼而美丽。

C.

磨炼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经受得起考验的人生才能美丽和完整。

D.

人生美丽与否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经受磨炼是获取精神财富的方法之一。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折磨是客观存在的,引出"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观点。

B.

文章⑤⑥⑦段为并列关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C.

第⑦段引用谚语论证了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

D.

第⑪段论证了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