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为什么中国人不够幸福
无论是在别人看来,还是我国民众的自身感受,当前的中国人都不够幸福。腾飞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的基础设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为什么没有带给中国民众更多的幸福?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幸福的缺失呢?
社会支援、政治清明、自由公正,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幸福的概念中这些因素的权重并不比财富轻。而现实却是我国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无数大学生曾经陷入就业迷茫、7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教育机会与资源显失公平、7亿多人曾经受到职业伤害、70%上班族工作不和谐、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社会机能落后,这就是抹杀民众幸福感的现实因子之一。
而幸福的另一个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健康和满足。在精神意识层面,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且不说这里的“收入提高”是否真实),中国民众却失去了方向感。道德感的丧失再难保障家庭的稳定;社会信任度下降让摔倒的老人无人搀扶,令遇险的孩子无人救助;贪腐与贿赂造就的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贪婪与监管不力助长的食品安全事件随处可见;一己之私与盲目短视造就环境日益恶化。信仰缺乏与群体意识丧失,令国民集体陷入不安,全民性的焦虑感不断扩散。面对这样的盲目和精神无所依托,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安全感被消磨殆尽,又何言幸福。
所以,全民可以共享的社会功能的完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精神文明发展,是国民幸福不可或缺的部分。找出作者的观点。
中国内地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请归纳概括原因。
阅读《与草化敌为友》,完成下列各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 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 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11)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12)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 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13)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14)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 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15)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16)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17)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1)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有变。请回答: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集合文本分析。
(3)语言品析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①从神态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是怎样的神态?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②从动作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的动作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父亲干农活有什么特点?
(4)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除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先概括原因,再做分析。
始于谎言的美好青春
安一朗
A
16岁那年,我上高一。
中考成绩一般,但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我能去市里最好的实中读书。
我很恐慌。我知道实中的学生都非常厉害,我去了那里,还不是垫底?我也害怕别人知道我是花钱买进去读书的看不起我。硬着头皮,我开始了在实中的生活。第一天上课,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呼朋引伴,我觉得自己特别孤独。他们都是靠自己的能力考进去,唯有我,那么不光彩。我的同桌杨旭热情洋溢,他中考的分数非常高,整整多了我80多分。
B
我在班上几乎不说话,用沉默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每天埋头苦读。
进入高中的第一次大考,在开学20多天后进行。老师说这次考试,检查一下大家以前的知识功底。
我的心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惴惴不安了。我怕原形毕露,怕班上的同学看不起我。我已经进了实中,没有退路。
帮老师拿教案时,我发现办公室放教案的柜子边上,是隔壁班数学老师的办公桌,他的桌子上压着一摞试卷。我随意瞟了一眼,心里猛地“咯噔”一下,那不正是我们几天后考试的试卷?鬼使神差,我匆匆抽了一张试卷出来,紧张地折叠好,藏进口袋,然后飞也似的离开。
回到家,我认真地把那张试卷做了一遍,不会的题,就照着书上的例题一点点想。
公布成绩前的几天里,沉默的我变得更加沉默,神经紧绷,一点点风吹草动我就惶恐不安,如坐针毡。
C
度日如年的感觉让我要窒息了。
“这次的考试成绩居然只有5个人90分以上,这里可是重点高中,我相信你们不会只有那么点能耐的……”数学老师娓娓道来,时而严厉,时而鼓劲。
大家都在底下窃窃私语,老师念一个分数,发一张试卷。
“刘康伟,98分,全班最高。”听到老师念我的名字时,心跳骤然加快。我低着头,匆匆走上去。面对老师赞赏的目光,我却感觉那目光似乎要穿透我的心。
“刘康伟,你好赞呀,真人不露相!”杨旭凑过头来,搂住我的肩膀。
我敏感地坐直身子,揣测他话中的意思。他比我少10分,他说以后要多向我请教。我却感觉他是在试探我,脸涨得通红。
叹气声此起彼伏。我没有一丁点初战告捷的喜悦,我知道我的成绩是假的,如果没有事先偷到试卷,我到底能考多少分呢?我并不想考第一名,只希望自己的成绩不垫底,自己在这个班上能够有立足之地就够了,但现在,事情的发展由不得我了,大家都以为我是“高手”,一个“不露相”的高手。他们羡慕的目光让我芒刺在背。
我撒下了第二个谎言,以卑劣的手段撒的。第一次是父母帮我一起撒下的,但后果只能我来背。我无路可退了。
D
我让父母帮我请来最好的家教老师,自己也重新调整学习计划,为了不让自己的谎言败露,我只能全力以赴。
一夜长大或许就是这样的吧。我的蜕变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整个高中阶段,我像上紧发条的钟,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家教老师的课外辅导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第二次考试,第三次考试我都没有让自己失望。
实中毕竟是重点学校,高手如云,虽然我没有进入尖子生的行列,但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成绩还是让我找到了满满的自信。特别是数学,曾经让我痛苦不堪,后来也被我征服了。
青春年少时,我们可能都撒过这样或那样的谎言,为了谎言不被揭穿,为了自己能被别人认可,我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虽然这一切,始于谎言。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用章法语言(四个字)填入下面①﹣③方框内,梳理C部分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心跳加快→②→感觉试探→没有喜悦→③
(2)结合语境,品下列句中加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次的考试成绩居然只有5个人90分以上,这里可是重点高中,我相信你们不会只有那么点能耐的……只有陬么点燦耐的……”
(3)小说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试分析选文运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4)选文主要运用哪种记叙顺序?全文由ABCD四个部分组成,主用意何在析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
①记叙顺序:
②结构方式的好处:
(5)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的“我”撒了两个谎言,其行为是否违背公民道德“诚信”的基本准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低调显境界
向贤彪
①何谓低调,我理解就是走了大运、干了大事,或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忘乎所以、盛气凌人,不卖弄显摆、大肆张扬,而是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
②低调的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他们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的深邃;低调的人,是生活的强者,他们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所以他们蓄势待发,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又把目光投向下一个,总是比别人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③现实生活中,许多知名人士表现出低调做人的品格。三国时诸葛亮对蜀国居功至伟,刘备本想以皇位相让,但诸葛亮谨宝官运亨通属臣本分,低调做人,而正是他的功成不居,让后人敬佩不已。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家喻户晓的科技大家。然而,他低调做人,当中央领导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却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钱老居功不自傲的品格,让我们读懂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人生观的诠释。
④先哲们用隽永的语言来颂扬低调的品格。如:"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温温恭人,维德之基"。低调谦恭,是个人成长的"加速器"﹣﹣"若升高必自下,若除趋必自迩";是人不断前进的"稳定阀"﹣﹣"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是获得知识、赢得信任的"指示灯"﹣﹣"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必由之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外国一位哲人也曾说:"当我们事事如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气凌人。因为成功时趾高气扬与遭厄运时悲观丧气,都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表现。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恒定的态度。"
⑤看来,古今中外都崇尚低调做人、谦虚处世。这样,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以使自己减少偏差,克服自满,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赢得未来。
⑥低调,不是压抑自身的欲望,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一种对社会、对别人的尊重。懂得低调的人,才会"胜不骄,败不馁";懂得收敛的人,也将赢得社会和别人的尊重。
(摘自《读者文摘》2016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观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调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后,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
B.做低调的人,一定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和生活中的强者。
C.低调做人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使自己不断进取,赢得未来。
D.低调是﹣种境界,一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一种对社会、对别人的尊重。
(2)下列句子能充当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乃能孕众成王一。"
B."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C."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自己主宰自己。"
D."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立论。
B.第⑥段中加点的词,"不是……而是……是……也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C.选文首先解释什么叫"低调",然后以古今中外人士的言行为论据,论证"低调做人,谦虚处世"的观点,最后进一步理解"低调"的含义。
D.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低调的为人处世态度。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施战军
(1)在我的印象中,打我自己上中学那时起,中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似乎就没怎么变过,老师会总结出许多写作文的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背诵。我对中学作文的印象大概就一直停留在这种“新八股”的状态上。
(2)直到我参加今年“北大培文杯”决赛阅卷时,我才发觉这种印象略有误差。我当时是看到了河南实验中学一个叫胡浩然的中学生的参赛作品《蒋扈氏》,它让我大吃一惊。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学作文的一篇很成熟的文学作品。小说写的是孙子蒋红涛和奶奶的故事,其间贯穿着蒋家难言的困苦历程。小说完成度之高,令人肃然起敬。
(3)这让我反过来思考,现在中学的作文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孩子们不缺乏才华,但他们的才华为什么不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呢?温儒敏教授说主要问题之一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现在通常的教学方法只用灌输知识点的方式,文言文只讲字词不讲文以载道;美文讲授只重图解分析不重审美体验;作文课只讲谋篇造句不讲启迪思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写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4)就像“北大培文杯”一等奖选手新疆七十中的李蕤桐所说:“文字,是作者对读者的告解,是心灵的自我救赎。”“文字应该是真实地记录生活。”“写你所知道的。”“给心灵一个说话的机会。”这是创意写作耳熟能详的话语。创意写作强调“创意第一性,写作第二性”,首先强调言有物,言有意,其次才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夫。没有“说什么”的问题,哪会有“怎么说”?所以,我们强调让作文回归事物,让想象回归现实,回到文学的起点上来,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5)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因此,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更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这是一种写作的美德。因此,最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亲近文学,懂得诉说人生,不一定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而是为了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进入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个程度上,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言:“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爱上写作,这是对中国教育的特别贡献。”
(6)这种回归完全可以实现文学写作与中学作文的良性对接,要用文学的石子激活作文这潭死水,作文教育不能再装睡了,装睡的人也许偶尔会做梦,但是永远不能看到现实。作文甚至语文的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我们文学界应该和教育界一起担起这个责任,因为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对青年有一个方向的引导,解放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进而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青年。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06日05版,有删改)
①文中第(5)段作者认同曹文轩教授“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爱上写作,这是对中国教育的特别贡献”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今标点限80个字内)
②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含标点限80个字内)
③文中哪一种关于作文的说法和主张对你最有启示作用?为什么?(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阅读下面田苗苗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各题。
我想飞
(1)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在寂寞孤独的校园生活中,我想飞。
(2)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书山,飞过题海。飞到一个找不到“三重压迫”的地方。那儿不再有三天做不完的作业,不再有七天写不完的作文,不再有十天啃不透的书本,我不再是在“作业女神”的奴役下度日①.一片蓝蓝的天,一片绿绿的草,在蓝天和绿草之间,我自由自在地奔跑,大声地呼喊,可以放任自由,无所顾忌(A),大声歌唱,不必担心上课老师那苦口婆心(B)的教诲,不再害怕老师那耳提面命(C)的批评。
(3)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哀愁,飞过悲伤。飞到一个找不到伤心的地方。那儿不再有试卷,不再有“红榜和白榜”,更不再有为考试而落下的泪。一条清清的小溪,带走一切的失败,带走一切的不快。碧蓝的天空,宽阔的大海,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我的心豁然开朗,心中的阴影也已豁然开朗(D),一切的失败被抛之于脑后,一切的悲伤都化作朵朵白云,随风而去。
(4)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虚伪,飞过隔膜。飞到一个有真正友谊的地方。那儿不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猜忌,不再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利用。一座城堡出现在我的跟前,里面正举行朋友联欢会。在那儿,我又找回了童年时代的自己,亲密无间的朋友②.把今天的虚伪都扔进垃圾箱,把今天的隔膜都扯下③.城堡被温暖的阳光所包围,在这个闪着金色的友谊之光的城堡中,再也找不到冰冷的心,找不到冷漠的人。
(5)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青青的草地,飞过蔚蓝的大海,飞过金黄色的城堡,又飞回教室,张开眼睛,觉得一切都挺美好。黑色的布条上有彩色花朵点缀着;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总有欢声笑语伴随着④;失败之后,总会听到老师那温馨的话语;失去朋友之后,总会有新朋友……
(6)我,飞啊飞,又飞回到了现实,而对眼前的这一切,我又找回了自我。不过,此时我想大喊一声:“我﹣﹣想﹣﹣飞。”
①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改为:不再是在“作业女神”的奴役下度日。
B.②句改为:在那儿,我又找回了童年时代的自己和亲密无间的朋友。
C.③句改为:把昨天的隔膜都扯下,把今天的虚伪都扔进垃圾箱。
D.④句改为: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有欢声笑语伴随着,就像黑色的布条上,有彩色的花朵点缀着。
③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末的两个“找不到”和第(5)段末的两个“总会”等词语机械地重复使用,不够恰当和准确,应加以修改,使句意表达更符合本意或更切合实际。
B.文章第(5)和(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文、标题和结尾一句相矛盾,使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知所云,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第(6)段写从校外回到教室,从想象回到现实,显得突兀,不合章法,必须在文章开头有所交待,前后形成照应。
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解题和立意,使题意和文意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