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濡染/襦袖戕害/踉跄拗折/执拗 |
B.金瓯/鸥鹭分袂/蒙昧连累/累赘 |
C.擅长/颤抖蓊郁/蔽翳脉脉含情/一脉相承 |
D.戏谑/疟疾藿香/豁亮呕心沥血/呕哑嘲哳 |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
B.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出洞之后,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
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清作者姓名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我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请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
B.夫晋,何厌之有? 译:晋国,有什么讨厌的时候呢? |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他。 |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译: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割让削减,而最终趋于灭亡。 |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译:您要是爱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羊又有什么选择呢?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因此,学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足之处,教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之处之后才能够反省自己 |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各诸侯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各诸侯国就越急迫。 |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和秦国不帮助五国啊!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只是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和味道却不同。 |
B.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怎样才能使我有更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
C.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译: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军队不善于打仗,仗打不好(不善于作战)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