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 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 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特质。
“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阐述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它曾为丞相治事之地,殿柱矗立,(甲)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乙)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①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我默对良久,隐隐地像听到了金戈铁马声。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丙);右为《出师表》,(丁)。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②的心。记得小时读《三国》,却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对于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还是他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戊)。我心中翻腾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静,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我不禁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这样静坐默想了1700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③。
(选自梁衡《武侯祠前的沉思》,有改动)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甲)(乙)两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龛(lóng)纶(lún)灌跃 |
B.龛(kān)纶(lún)贯跃 |
C.龛(kān)纶(guān)贯越 |
D.龛(lóng)纶(guān)灌越 |
根据文意,文中①-③四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遮挡公而忘私时事 |
B.遮掩坦然无私时势 |
C.遮挡坦然无私时势 |
D.遮掩公而忘私时事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
A.他们一见面就像是多年的朋友 |
B.隐隐地像听到了金戈铁马声 |
C.他急躁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D.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 |
文中划线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 |
B.记得小时读《三国》,却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 |
C.对于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 |
D.但还是他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
将下面四句话组成两组对偶句后分别填入文中丙处和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条分缕析
②慷慨陈词
③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④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A.①③/②④ | B.②③/①④ | C.②④/①③ | D.①④/②③ |
文中第二段开头横线戊处为以下三句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
②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
③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活到63岁不算老吧),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
A.①③② | B.②③① | C.③②① | D.①②③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指中国建安时代(建安文学)作品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代表人物有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 |
B.杜甫《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
C.《三国志》是由三国时期范晔所著,是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D.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的《燕歌行》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高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蔡元培
傅斯年
①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②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③这一番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④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⑤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⑥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⑦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1929年 (选自《傅斯年全集》,有删改)
【注】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第①段总体介绍蔡元培先生的为人,为下文介绍“我”“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
B.文章选取了蔡元培先生三件典型的事,围绕蔡先生的“严词责人”的性格行文的,先生责人的态度诚恳而严肃,责人做到“词近而旨远”。 |
C.文章第④段蔡先生引用《论语》的几句话告诫学生,对学生的不当做法,委婉地提出批评,先生以自身的品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 |
D.本文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几个典型事例,刻画蔡元培的性格特点。这样写能全面、立体、真实的塑造蔡元培先生的伟大形象,给人以亲切感。 |
E.《蔡元培》是通过回忆蔡元培先生为人处世的生活小事,表达“我”对蔡先生的怀念及敬仰之情。文中说“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我”的“大彻大悟”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文章结尾说“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请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6分)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青花远行
江子
①这些光彩照人的家伙,这些花团锦簇的漂亮孩儿们,谁都看得出来,它们从小就有一颗闯荡江湖的不安分的心!当装载着它们的船奋力从拥挤的、船只众多的昌江河面挤出一条路来,它们也许有过些许的对故乡景德镇的不舍,眼前也许飘荡过一两朵故乡窑火的魅影,但更多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好奇、憧憬。它们当然会有一丝丝的紧张、担心。那画着潮水纹的,拼命地按住自己怦怦跳动的心,以免画面上的潮水因激动会溢出画外。那画着缠枝莲的,恨不得每一朵莲花的卷须都缠在一起。当船开出景德镇很远了,进入了鄱阳湖然后转入了宽阔长江,它们才好歹平静了一些。
②它们抵达上海吴淞口,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旅行。那腥味儿浓的海风让来自中国南方的它们多少有些不习惯,海浪的拍打让它们陷入翻江倒海般的眩晕,那画上的花朵会有一些脱水般的憔悴感,不过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舒展了开来。四个月七个月或者更久,它们就会抵达于它们完全陌生的地方,如东南亚,欧洲等世界各地。
③在那些黑皮肤或者黄头发的人群中间,在热切的眼神打量之下,它们怀着古老东方文化惯有的谦逊、含蓄和羞涩。有一朵原本盛开的花,竟然害羞得重新合上了花瓣。另一朵由于紧张,伸出了缠枝紧紧牵住身边伙伴的衣襟。可是在异域的土地上。它们都是漂亮的玩偶,上帝的创意才能造出的圣器,是遥远的、连想象力都难以企及的东方的象征和索引。人们不惜代价把它们请回家中,让它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④它们被整齐摆放在靠近天花板的架子上,那是他们能想得到的最为崇高的地方,适宜于仰望。它们或端放在铺着雪白桌布的长条饭桌上,窗子里探进的阳光搂着它们的肩膀。它们被摆放在壁炉上,整个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们也有可能被精心摆放在能照得着人影的钢琴的旁边,每当钢琴的乐声终了,它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那些黑色的白色的手在喝茶和咖啡时握着它们,其精心呵护的样子仿佛它们是温顺的宠儿,或者是隐藏着神迹的生命。
⑤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它们在不同的世界里各有着不同的奇遇,说出来都会让人觉得稀奇!在东非埃塞俄比亚,一个叫塔纳湖的湖中的马里岛上的一座古老教堂里,有一个明代的青花瓷坛,保存着16世纪后期埃塞俄比亚国民心中的万王之王察丹格尔的心。那君临天下的王者,他的那一颗不可一世的心,似乎唯有在中国的青花瓷器中才能获得他生前需要的永恒的平静。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收藏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了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器,好像她不满足于仅仅是英国的女王,还乐意做这些飘扬过海的中国孩子们的母亲。有一个名叫约翰·盖伊的西方诗人写下了《致一位迷恋古中国的女士》:“是什么激起她心中的热情?/她的眼睛因欲火而憔悴!/她缠绵的目光如果落在我的身上,/我会多么幸福快乐!/我心中掀起新的疑虑和恐惧:/是哪个情敌近在眼前?/原来是一个中国花瓶。”是的,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从来就是懂得博取美人芳心的、让人妒忌的情种!
⑥在人类历史上,从景德镇出发的青花永恒绽放。它们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让人品味不尽的温润、静谧。在他人的国土上,那瓷壁上的青花,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向着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
⑦可并不是每一只青花都能平安地抵达异乡。海上的战争与风雨都可能使一场具有明确目标的旅途中断。那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有一只青花瓷,被自己的青花化作的海浪打翻,永远地留在了海底。它的内心深藏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可是它从来就不死心。它渴望着有一天能有谁发现从海底打捞起它,让它或者回到家乡,或者继续奔向四方。它就这么一直等着,等着。无聊的时候,它会唱上一两句景德镇流行的赣剧唱腔,给自己解闷。每当它唱起歌谣,海面上就会有一两朵不知名的浪花,以青花的体态,为它踮起脚尖,翩翩起舞。
(摘编自2013年l2月11日《人民日报》)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青花本是静态的物品,可是在第①段中,它不仅“光彩照人”“花团锦簇”,外表美丽、而且心情激动,活泼可爱,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
B.作者认为青花并非是仅仅可供玩赏的物品,所以第④段用“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来赞叹青花摆放产生的奇妙效果。 |
C.第⑤段作者叙述了三个具体而典型事例,意在强调:中国青花抵达之地,都受到高度的礼遇;无论何种人士都对中国青花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赞赏,甚至到了迷恋和崇拜的地步。 |
D.第⑥段“永恒绽放”写出了青花魅力的长久性,而透着“温润、静谧”“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则又表现了青花特有的品位。 |
E、文章以记叙为主,写了青花烧制、运输,摆放中表现出的各种心态和情态,同时兼以议论抒情,赞颂它的性格和内在品质,多种表达方式并用,使青花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感染效果。文章第③段划线句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赞美青花的?(4分)
有人说文章前⑥段即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第⑦段?请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共24分)
㈠(论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执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的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很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
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说理要透,逢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千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件痛苦的事。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
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使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 |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 |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3分)
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3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
遥想那只飞舞了千年的蝴蝶
孙守名
①人到中年,仿佛陷入巨大的泥淖之中,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的忧虑和随时随地袭来的窘境让你措手不及,纵使你左冲右突、闪展腾挪,你也无法跳出烦恼的漩涡。这让我忽然间就想起了那位“晓梦迷蝴蝶”的庄子。
②曾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子,生活虽然穷困,但他并不忧贫,也从未有过自卑。有一次,他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见位高权重的魏王。魏王用略带嘲讽的口吻问他为何如此潦倒,庄子愤怒至极,反戈一击。他争辩说,士有德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服破烂,那是贫穷,此所谓生不逢时也!你看性情孤傲的庄子,哪里把贫穷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他的那把利剑穿透迷蒙住世人眼光的表象,一下子就击中了魏王的要害,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③无米下锅,但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他去了监河侯那里借粮。巧言令色的监河侯心中不乐,很想羞辱庄子一番,于是幽幽地告诉他,你去家里等着,我家稻米成熟后,一定派专人给你送去。庄子识破了监河侯的伎俩,一针见血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涸辙之鲋,必不受辱啊!现实中的我们,何尝能做得像庄子那样?其实,贫穷并不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活得有尊严,有气节,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④你不是担忧自己没有才能吗?且慢,来看看那位冲天而起的长了翅膀的庄子。庄子在山脚下见到一株遮天蔽日、枝繁叶茂的大树,粗约百尺,高数千丈。多好的一棵大树啊,可为什么偏偏无人砍伐?庄子百思不得其解,待问了伐木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棵无用的树木,正因为无所可用,才得以永保千年之寿。无用成就大用,真是绝妙!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埋怨无才无用,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大用。只要你生活得充实、幸福和美满,那就是世间的大才,那就是无用中的大用。
⑤你不是为不被重用于世而感到焦虑吗?庄子从来就不曾埋怨过。你看,两个衣着鲜艳,峨冠博带的大夫正朝着垂钓于濮水的庄子走来,他们是楚王派来请庄子出山为相的。面对炙手可热的权势,庄子不为所动,他慨然告诉两位使者,请回去转告你们的楚王,我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的神龟,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做侍奉楚王并被珍藏的棋子。何其壮哉!当我们为不能跻身于名利权贵之列而忧心如焚时,庄子已经为我们做了表率。淡泊名利,随世而化,做一只曳尾于涂的神龟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何来忧虑?何来烦恼?名利权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已,与浮云何异哉?
⑥如此说来,面对生活,我们还有焦灼不安吗?是不是担忧生命的短暂?君不闻庄子鼓盆而歌吗?是啊,人生在世,只要安时而处顺,乐观而豁达,生死何足道?对于死,庄子曾有过一番宏篇大论,他微笑着对我们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可以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并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说得多少有点玄妙,不过,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每天都为生死之事而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⑦中年的庄子忽然发现了生命中的自由,于是他便奋不顾身地腾身而起,像一只大鹏鸟,掠过生死荣辱,越过欲望的高山,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无所依,无所靠,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像一种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自由的梦境中,寻得了灵魂上的诗意。他淡然地行走在大地上,走出一串串充满梦幻的脚印。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希望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又充满诗意的人生。
⑧庄子是一尾游动于大海中的鱼,他知道鱼之快乐,向往水之幸福;庄子是一只翺翔于天空的飞鸟,他明白鸟的忧乐,感叹尘世的癫狂。庄子是幸福的,他知道,生活中的沉重与痛苦以及种种不安宁,都是自找的。你必须抛弃掉这些扑面而来的虚妄和荒诞的幻象,才能够获得永世的自由和幸福。
⑨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中,飞舞在我们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选自《北方新报》)文章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人到中年的作者从庄子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加以概括。
请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文末最后一段的妙处。
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里,飞舞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文中说:“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诗意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甜美而又传奇的人生。”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