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 2013年12月14日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14年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行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论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 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材料四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抢抓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于本省城镇化的现实起点、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测算,我省城镇化4i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节约建设用地2万亩以上。到“十二五”末期,城镇率达到48 96以上,可带动1万亿城镇固蔺定资产投资和数以亿记的消费支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分析材料二中我国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举措的哲学依据。
(3)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
(4)结合材料四,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原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2)当前,我国如何发展教育事业?
【原创】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2015年2月福建省泉州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几年来,泉州市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共创、文明共建、发展共享”为主题,深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泉州市始终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一是建设“首善”之城。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全国率先建立“文明市民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市民教育平台。这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此有人认为:“只要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大会上代表提出“政府、媒体、家庭、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阅读,提高人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观念改变了,图书消费自然就会上去。”“从历史上看,阅读一直是贵族阶层的特权。美国在上世纪初,穷人家的孩子还把买书看成是买奢侈品。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阅读才会开始大面积普及。现在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起点上,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扩大阅读消费。”,近几十年来,我国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据报道,成都市的西城边街曾形成了“算命一条街”,蜀都大道的省图书馆对面也曾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算命市场”。其中,有些还挂着工商营业执照。地处青羊宫的“四川易经学术研究中心”,便是一个由当地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报省工商局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咨询预测服务”机构。他们从事的业务主要有“周易四柱预测(即测八字)”“周易六爻预测”等,主要预测诸如个人事业、前途、婚姻、财运、官运、吉凶以及企业兴衰、营销盈亏、比赛胜负、子女升学、寻人寻物、吉日选择……接待室内公开着项目、价格等,一副“正规企业”模样。
(1)颇具规模的“算命市场”说明了什么?
(2)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类现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