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
①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 “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小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班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地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不利于发挥人的潜力,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作者运用 ____和_______ 的材料,证明了__________ ( 3分)
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指代
________________ 它用来比喻_ 。 第⑤段画线的“我不行,我不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突出了他们遇事自卑怯懦的心态。 |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小看自己,没有创新精神。 |
C.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的突出了他们谦虚谨慎、不争名利的美德。 |
D.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
阅读说明文《太平洋也患“秃头症”》,完成后面的题。
太平洋也患“秃头症”
①人们有时会因营养不良,或者精神压力太大等,致使头发脱落,使得头部袒露着“一穷二白”的斑块。无独有偶,日前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也患有“秃头症”。
②照理说,在海洋的底层,应当覆盖着一层由泥质、碎屑和浮游生物的遗体等组成的沉积物。尤其是浮游生物,这些在显微镜底下才能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在海中50——100米深的表层水中,活着的时候在海中漂荡,一旦死了,其遗体便会沉到海底。别小看这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海洋的许多区域中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其遗体经年累月地掉落在海底,最终能在海底铺上厚厚的一层。
③但是科学家通过仪器探测发现,在位于新西兰东部4000千米的海区,其海底只见有几种不同种类的岩石,几乎没有那层沉积物。也就是说这块属于太平洋南部的海区,其海底呈现光秃的现象。因而科学家把这块区域叫做南太平洋裸露区,其裸露面积相当于地中海那么大。
④难道说海洋也像人类一样,因为缺乏营养,或者遭受沉痛的打击,使得头发脱落吗?
⑤科学家认为在南太平洋裸露区这块水域,水中的养分非常少,缺乏浮游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这样一来,生活在这里的浮游生物就非常少。不仅如此,这块水域还缺少碳酸盐。因为浮游生物死后,其遗体只有与水中的碳酸盐相结合,才能沉淀下来。没有与碳酸盐相吸附的浮游生物,重量太轻,其微小的尸身往往在还没沉到海底之前,就被水流冲散,或者被其他的细菌等生物分解。因而这块海底就没有什么沉积物,几乎就是裸露着。这块海底所呈现出光秃的特征,真的和人们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秃头很相像。
⑥海水因缺乏“营养”而缺少浮游生物,难道也会因此而缺少泥质和碎屑吗?当然不是。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块水域的海底缺乏泥质和碎屑呢?
⑦因为南太平洋裸露区这块水域远离陆地。海底的泥质和碎屑大都来自于陆地。靠近陆地近的水域,陆地上的泥质和碎屑等物质就会在风的作用下被带入水中,最终沉到海底。然而这块水域因为远离陆地,自然就接受不到来自陆地的泥质和碎屑。
⑧有人会问:“太平洋中还有距离陆地更远的水区,照这么说,其海底难道都没有泥质和碎屑不成?”事情的原因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⑨科学家发现南太平洋裸露区远离任何主要的洋流。洋流会引起潮汐运动,能够将陆地上的泥质和碎屑带入水中,并使得携带这些物质的海水沿一定途径大规模流动,将它们“送”到海底。而缺乏洋流作用的太平洋裸露区,其海底中的泥质和碎屑自然就少了。
⑩在这三重作用之下,南太平洋这块水域患上了“秃头症”,出现了裸露区。请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说明“太平洋也患秃头症”具体指的是什么现象?
判断第③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样说明的好处。
第⑨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⑤—⑨段的内容,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出第⑩段中的“三重作用”分别指什么,并说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阅读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回答问题(11)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⑩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⑾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⑿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文章结尾“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①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②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③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 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 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 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④“‘建筑’ 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⑤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选文第③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请你做简要概括。
文段选自《梁思成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旅游观光者?
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说说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当人类的胚胎成长到5周左右时,手就出现了,但非常小,如同鱼鳍一般。在随后的发育中,手指慢慢开始成长,手指之间的蹼渐渐退化。到了11周的时候,手的关节、肌肉甚至指甲都已经发育完全。所有的功能已经齐备。一个20周大的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已经会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
②在400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这一器官是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是一个精美的机械结构。每只手有29块骨头,一些六指人还会多几块。这些骨头由123条韧带联系在一起,由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而控制这些肌肉的是48条神经。整个手掌结构由30多条动脉以及数量众多的小血管来滋养。
③手无疑是人体上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余两个器官是可以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眼镜盒能够处理手、眼传来信息的大脑。选文介绍了“手”的那些内容?
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语段中“一些六指人还会多几块”能否删去,为什么?
选文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一方阳光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5分)
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