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放不久就萌发了。某研究小组想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蚯蚓呼吸速率的差异,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分别以20粒萌发的种子和4条蚯蚓为材料,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生物 |
时间 |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
萌发的种子 |
0 |
8 |
16 |
23 |
9 |
34 |
蚯蚓 |
0 |
4 |
8 |
11 |
13.5 |
15.5 |
(1)装置图中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 ,以蚯蚓为材料时有色液滴移动的最大速率是 。
(2)该实验能否说明萌发的种子的呼吸速率比蚯蚓的呼吸速率大?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放后容易发热,其热量来源于自身细胞呼吸及其携带的微生物呼吸所释放的能量。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①实验原理: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的相对值可用温度计测量,散热越多,温度上升得越多。
②实验材料和器具: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同样大小消过毒的透明保温瓶,消过毒的温度计和棉花,加热煮沸过的烧杯等用具,0.1%的高锰酸钾溶液、酒精灯等。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三个同样大小消过毒的透明保温瓶,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取刚收获的小麦种子若干,均分成三份,分别做三种处理:一份________,放入A瓶中;一份用________________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入B瓶中;一份用清水浸泡后直接放入C瓶中。
第三步:在三个瓶中插入温度计并用棉花把瓶口塞紧,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第四步:将三个瓶放到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说明小麦种子堆中的热量来自种子自身呼吸及其携带的微生物的呼吸所释放的能量。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2)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3)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
(4)若基因D中决定某蛋白质肽链的基因编码区有16000个碱基对,其中有1000个碱基对的序列不编码蛋白质,剩下的序列最多能编码 个氨基酸(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在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最多有 种tRNA参与。
某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作了探究实验。
Ⅰ.实验材料、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Ⅱ.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的刻度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探究实验的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等原因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试解释原因。
(3)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的数据。
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每万人中的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
![]()
|
有甲病、 无乙病 |
有乙病、 无甲病 |
有甲病、 有乙病 |
无甲病、 无乙病 |
||
男性 |
279 |
250 |
6 |
4465 |
||
女性 |
281 |
16 |
2 |
4701 |
(1)控制甲、乙病的基因最可能分别位于 、 染色体上。
(2)下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其中有关甲病,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有关乙病,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
①III10的基因型 ,II7、II8再生一个小孩其发病率为 。
②如果IV11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几率 ,只患甲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
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2)下图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类生物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①此生态系统中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
②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较,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___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
依据资料分析回答有关性状遗传的问题。
资料一高三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高二年级学生有无耳垂的遗传情况进行了分类调查,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有无耳垂情况调查表(单位:个)
婚配方式 |
子 |
女 |
|||||
组别 |
父 |
母 |
家庭 |
无 |
有 |
无 |
有 |
一 |
无 |
无 |
66 |
36 |
0 |
29 |
0 |
二 |
有 |
无 |
289 |
54 |
102 |
5l |
104 |
三 |
无 |
有 |
92 |
24 |
27 |
18 |
3l |
四 |
有 |
有 |
189 |
35 |
79 |
23 |
65 |
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注:耳垂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 a):
(1)据组别可知是显性性状。
(2)分析组别二中双亲的基因型。
(3)调查中也发现了少数学生家庭成员患有红绿色盲症状(注:正常色觉基因为B,红绿色盲基因为b)。某男生表现为无耳垂但患有红绿色盲,其父母均有耳垂且色觉均正常,该男孩的基因型为,父亲的基因型为。
资料二下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 D,隐性基因为 d)和乙病(显性基因为 E,隐性基因为 e)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回答:
(4)甲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性基因。
(5)假设Ⅲ1与Ⅲ5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两种病的概率为,不患病的概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