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 h |
24 h |
48 h |
72 h |
96 h |
120 h |
144 h |
168 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C.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
小白鼠体细胞内的6号染色体上有P基因和Q基因,它们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箭头处的碱基突变为T,则对应反密码子变为UAG |
B.基因P和基因Q转录时都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 |
C.若基因P缺失,则该小白鼠发生了基因突变 |
D.基因P在该动物神经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4个 |
人体的受精卵在子宫中正常发育成胎儿的过程中,下列反应或现象不会发生的是
A.ATP的合成和水解 |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C.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 |
D.中心粒的加倍和移动 |
下列关于生物体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都有N元素 |
B.RNA都没有氢键 |
C.糖类不参与细胞免疫调节 |
D.缺水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升高 |
“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之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利用马的被动免疫 |
B.“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 |
C.注射到患者体内的“抗蛇毒血清”可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
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增加马的体液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
已知人类的血友病患者是一种性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试根据系谱图,选出下面正确的选项。(双选)
A.血友病基因存在于人的X染色体上 |
B.可以推算,Ⅰ这对夫妻以后所生的女孩,有可能出现血友病患者 |
C.如果Ⅱ1与一血友病女性结婚,他的第一个孩子表现型为正常的概率是1/2 |
D.如果Ⅱ1与一血友病女性结婚,他的第一个孩子表现型为正常的概率是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