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一年来,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而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不论是高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很多人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一天弃食60多吨,每年约倒掉2亿人的口粮,只要回收到5%丢弃的食品,就可以养活大约400万饥民,国人“舌尖上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
材料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013年1月, 腾讯微博认证用户徐侠客在腾讯微博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友珍惜粮食,加入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新闻联播》报道该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响应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某校草拟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征集倡议。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材料一中“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进行分析。
(2)依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中公民的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倡议,并写出理论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将增加2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汇聚城市,将会在城市产生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使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能够更好地发育,并促进城镇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农民来说,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会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城镇化还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推动现代化进程。但城镇化也会带来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推进城镇化的经济意义。
(2)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简述如何推进城镇化。

下表为2008~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年增长率(%)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财政收入
23.1
11.1
21.3
25
1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
9.8
7.8
8.4
9.6
GDP
9.0
8.7
10.3
9.2
7.8

注:中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四项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20%,提到到2011年的30.6%,同期美国为52%,日本为63%。
(1)分析表格(含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如何解决上述表格中反映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及百户汽车拥有量


汽车总产量(万辆)
轿车产销量(万辆)
每百户拥有汽车数
(辆)
产量
销量
2003年
444.37
201.87
197.16
1.36
2012年
1927.18
1552.37
1549.52
21.5

注:1.2003年销量最好的汽车价格为12万元,为当年人均年收入的13倍,该品牌汽车目前的市场价格不足10万元;2012年销量最好的汽车价格为14万元,为当年居民人均年收入的5.2倍。
  2.2003年-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17元增加到26959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增加到8472元,增长2.2倍。
(1)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含注),分析十年来我国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变化的原因。
(2)十年来,汽车价格越来越便宜,但油(汽柴油)价越来越贵。试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生活与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汽车价格越来越便宜,油价越来越贵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据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实有私营企业1209万多户、外资企业44万多户,非公企业已占到企业总数的80%以上。我国非公企业利润总额过去五年年均增长速度21.6%,就业贡献超过80%,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和各地财政部门切实加强预算支出执行管理,努力保障“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抗震救灾等重点支出需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截至2013年7月底,已累计下达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7 478亿元,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由于财政支出合理,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现象的出现。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是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