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国”是历代统治者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春秋时期的管子认为,“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的是
A.君主的才能 | B.制度的建设 | C.人才的任用 | D.创新的意识 |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
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的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这位航海家是
A.达·伽玛 | B.迪亚士 |
C.麦哲伦 | D.哥伦布 |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规定“法勿因私而立”,第三款规定“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适逢夜盗,杀之无罪。”上述规定
①体现了公正的法律观念 ②反映了平民斗争成果
③强调了司法程序的严格④保护有产者的利益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地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海峡两岸
A.由对峙走向全面合作 | B.民间交流得以加强 |
C.都认同“一国两制” | D.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新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文中“最大胆行动”是指
A.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 B.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 D.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