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苏联在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 (%)。
|
八五1966—1970 |
九五1971—1975 |
十五1976—1980 |
十一五1981—1985 |
社会总产值 |
7.4 |
6.4 |
4.2 |
3.3 |
国民收入 |
7.7 |
5.7 |
3.8 |
3.2 |
工业总产值 |
8.4 |
7.4 |
4.4 |
3.7 |
农业总产值 |
4.1 |
2.5 |
1.7 |
1.1 |
社会劳动生产率 |
6.8 |
4.5 |
3.3 |
3.1 |
据上表,我们可以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
A.“大跃进的年代” B.“大倒退的年代”
C.“稳步前进的年代” D.“停滞的年代”
从经济近代化角度看,四幅图片中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是
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海外汉学界有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有历史学家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以下说法,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山西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此诞生,随后它在中国很多省设有分支机构,到19世纪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 B.晋商注重探索经济交往的支付方式 |
C.山西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 | D.新型汇兑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