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水墨江南
熊召政
①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匐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②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衔来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③因为在建德市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④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抑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⑤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弯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⑥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⑦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渔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选自熊召政散文集《文明的远歌》)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笔下,千岛湖的年轻与整条新安江的古老相互映衬,既写千岛湖的“神来之笔”和“鬼斧神功”,又写新安江曾有过的“春梦”。 |
B.文章以“紫燕衔来的微雨”表游历时令,以“航行在千岛湖中”和“留在了烟波深处”表游历踪迹,且着意于境致,画面感鲜明,可谓涉笔成趣。 |
C.作者从“风景”写到“命运”,写饱览江南水墨的陶醉和沉浸在“风雅”和“大自在”的美感,肯定了时代进步,赞美了变革精神。 |
D.文章运用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方法,语言朴素清新,生动细腻。 |
E.全文用丰富的古典意象写时尚风光,信手拈来,又贴切自然。可见自然画面的美好,也要有腹有诗书的才子来点染,才能山水含情。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①段划线句子中“常读常新的水墨”的理解。
(2)结合全文,请简述你在⑦段划线句子里读到的意思。请从三个角度赏析本文第⑤段的描写
作者文思缜密,请在②-⑥段范围内,针对前后照应特点,择两处简述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学研究近30年发展很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板块的相对运动及其互相作用是产生地震的基本原因。软流层托住的板块之间,因彼此的相对运动而处于一种应变状态,大部分应变能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而积累在板块内部的应变能,则通过远离板块边界的调整作用——高断层面发生破裂即板块内地震而释放出来;火山活动则造成了稳定板块内部的其他地震。板块学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地球科学家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说面世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有关的细节问题,如地幔是如何对流的等等,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地球科学家是赞同这个学说的。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上,在大洋中脊(如大西洋西部),来自软流层深部炽热的新物质上涌到地面,逐渐冷却固结,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并使洋脊扩张。新生长出的板块很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千米。在这样的地带(即发散带),地震较浅、较小,表现出与海底扩张有关的性质。在两大板块汇聚的地带(即俯冲带、汇聚带、消减带),一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面,地震最大,表现出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性质。在两板块沿着垂直于地面的边界(即转换断层)滑动的地带,地震强度虽不及俯冲带的地震大,但因震源很浅,仍颇具破坏力。
以上说的是三种主要的板块边界,大多数地震(板间地震),都是发生在这些边界上的。但是,有些地震并不是正好发生在板块的边界上。它们不直接与板块的边界有关,而是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像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碰撞引起的欧亚大陆内部的形变和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像近年来接二连三在西部、西南发生的较大地震主要是这种地震。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印度板块的碰撞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我国的地震活动与世界的两大地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紧密相关。频繁发生的地震给我们造成灾害。下列有关“板块学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板块学说解释了许多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活动是岩石熔化膨胀的结果,其造成的地震与板块学说关系不大。 |
B.总的来说,不同国家的多数科学家都支持板块学说的观点,只是在地幔如何对流的细节问题上有不同看法。 |
C.板内地震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与板块的边界无关,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 |
D.相较于板块内部,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直接而频繁,因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上。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中,会形成一种应变能,它们会通过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和板块内的地震释放出来。 |
B.在大洋中脊,新物质上涌到地面,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年轻。 |
C.转换断层处的地震因震源浅而颇具破坏力,可以推知发散带的地震虽然较浅、较小,也同样颇具破坏力。 |
D.中国大陆“5.12”汶川大地震,是由板块之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因而它属板间地震而不是板内地震。 |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根据文意,谈谈板块学说给我国防震减灾带来的启示。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振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
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
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6分)
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聘任
英国埃克斯雷
①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坐。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唯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⑾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⑿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作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⒀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第(2)段中加点的词“只好”,起铺垫作用,使后文故事的发展成为可能。 |
B.第(9)段中亚当斯对西奥所说的话,反映了他对西奥幸灾乐祸的心理。 |
C.第(13)段中画线的句子直接揭示了亚当斯落聘的原因。 |
D.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奥的竞聘经历揭示了在竞争中应该靠真才实学取胜,不能投机取巧的道理。 |
E.文章构思精巧,在情节的发展中对亚当斯及西奥多次对比,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开篇介绍西奥先生“生性温和,沉默寡言”,“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请分别概括西奥及亚当斯的性格特点。(6分)
小说情节发展到最后,西奥被聘任了,“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有悖常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毋庸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
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 |
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定或修改。 |
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
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
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 |
C.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 |
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 |
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
B.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确”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
C.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
D.“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说前者重要。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头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写了老麦和梅大厦之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文笔细腻而深刻。 |
B.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和的性格。 |
C.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摞在一边,这让老麦既为老同学惋惜,又为自己庆幸。 |
D.小说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就是通过他那双年轻灵活、肌肉鼓胀的手表现出来的。 |
E.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第三段写了老麦的“好运道”,有什么作用?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淡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