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 “饭②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①箪: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竹器。食:饭。②饭:吃的意思。颜回得到孔子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请概括两个选段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这说明了孔子“德治”的思想主张。 |
B.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为了教授学生,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
C.孔子认为凡能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者,处理家政井然有序者,就一定能“治国平天下”。 |
D.孔子认为,出仕诚然是“为政”,但只要能在生活中讲求仁、孝,也是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 |
(2)结合上面的语段,简要说明下面语段所表达的孝悌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①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②矣。笾豆③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注】①暴慢:粗暴、懈怠不敬。②鄙倍:鄙,浅薄;“倍”同“背”,背理。③笾豆:都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用具。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有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词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
(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①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②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大义,大略谓:“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政,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 ①中人:太监。②给事中:官名,常在皇帝左右待从,备顾问应对之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疾大户兼并疾:痛恨 | B.又裁节邮传冗费裁:免去 |
C.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雅:向来 | D.交口而文其非文:掩饰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海瑞治吏威严的一组是
①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②力摧豪强,抚穷弱
③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④鱼肉搢绅,沽名乱政
⑤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⑥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化指责海瑞,而皇上则褒奖海瑞,房寰恶毒诋毁海瑞,海瑞也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则抚慰挽留。这都说明了皇帝对海瑞是较为赏识和看重的。 |
B.张居正并未“居正”,海瑞托病辞官后,尽管派人察看到海瑞的清廉,但终因害怕海瑞的严峻刚正,始终不敢召用他。 |
C.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
D.本文对比手法明显:海瑞采取了“抚穷弱”等措施,一心为民为国,深受百姓欢迎和拥戴;贪官污吏受他惩治,则对他恨之入骨,极力诋毁和排挤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2)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间,署羽伶师署:官府 |
B.与人期,虽阻虎狼![]() |
C.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工:擅长 |
D.岂徒尝镜水之鱼徒:仅仅 |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B.羽野服挈具而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命奴子与钱,羽愧之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D.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
B.小时候,陆羽虽身在庙中,但不愿抄经书,禅师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陆羽并未因此屈服,他在放牛时就用竹画牛背为书。 |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
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子 究 孔 释 之 名 理 穷 歌 诗 之 丽 则 远 野 孤 岛 通 舟 必 行 鱼 梁 钓 矶 随 意 而 往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①,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②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③劳问,醮禳④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古代驿站用的马车。④醮禳(jiào 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士安见而器之器:器重 |
B.召禹偁,赋诗立就就:完成 |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见:表现,表明 |
D.禹偁上表谢谢:推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偁赋 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
B.王禹偁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 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 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引用《洪 |
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