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KNO3 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NaCl KNO3(填“>”或“=”或“<”)。
(2)t2℃时,将25g氯化钠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NaCl 溶液(填“不饱和”或“饱和”或“不能确定”)。
(3)将饱和KNO3溶液变为不饱和KNO3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添加溶剂(水),还可以是 。
(4)将t2℃时饱和的KNO3溶液100 g恒温蒸发10 g水,可析出KNO3 的质量为 g,剩下的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 。
(5)把t2℃时150g KNO3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 g。
(6)现有t2℃时含KNO3和NaCl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Cl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
(7)你从图中还可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 。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如图所示装置的U形管左侧管内固定一小试管。
(1)若右侧管内挂的是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向小试管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滤纸条的颜色变化是;若先在小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固体,再进行上述实验操作,则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观察到滤纸条有相同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2)若右侧管内挂的是石蕊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条,其中一条是湿润的,一条是晾干的。向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写出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的现象:;要让气球明显变瘪,可用针筒向U形管内注入足量的溶液。
(7分)如图如示,若将稀H2SO4比作初三学生在“应急演练”中,要从楼顶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各层都有三道门(各层间空白处为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至少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才能到达出口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若按“距离最短”的原则疏散,则其疏散路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填化学式)
进口→→→→→→出口。若按“速度最快”(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原则疏散,则应将上述疏散路线中第五层改为(填写化学式),所有楼层中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共有种。
(2)写出疏散路线上经过第三层时的物质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无法通过第层。
(5分)下图是氯化钾和硝酸钾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图。
(1)15℃时,KNO3的溶解度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KCl的溶解度。
(2)40℃时,KCl的溶解度是g,向100g水中加入40gKCl,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3)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任写一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B.饱和KCl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
C.30℃时,分别将10g KCl和10g 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前者需要水的质量较多 |
D.分别将40℃时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后者析出的晶体较多。 |
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
(1)用化学符号和有关数字表示: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3个铵根离子_________
(2)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2Cu;S2﹣。
(3)某含氟牙膏中含有一种化学式为Na2FPO3的物质,已知其中的F元素为﹣1价,则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