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 “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
B.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
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
D.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如果把魏源、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作为共同专题来研究,能够确定的最佳主题是
A.近代思想探索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 |
B.政治变革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C.经济结构变动催生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 |
D.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思想界的必然选择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其 “思想解放”主要是指
A.都追求民主与科学 |
B.都提倡民权和新学 |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