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修建陵墓时大多注重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到十五世纪时,陵墓的修建则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和业绩。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建筑风格的改变
C.思想解放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消失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艺复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应急为倡办,并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此间创办的报刊有()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 中国的工业产量和农业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掠夺 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北洋军阀混战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工业结构合理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 为动力,F2 为阻力,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

A.F2包括“实业救国”
B.一战期间F1>F2
C.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 >F1
D.F1主要指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