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粮食进口。1822年《谷物法》修正为价格在每夸特、70—80先令间可以进口谷物,而当时国内平均只有44先令。该法案引起极大争议,除土地所有者支持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强烈反对。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法案在议会通过。对此,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最可能的反应是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伟大胜利 | B.生产成本肯定会下降,发财的日子到了 |
C.面包要便宜了,我的日子会好过点了 | D.靠高价卖粮、出租土地赚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
在江苏盐城市盐都县,发现了一枚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秘密铸造的太平天国大钱。这种大钱,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属于试铸钱,并未大量铸造,存世量极少,现已见到的仅此一枚,铸造工整、精美,设计很有特色。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杨秀清已不再满足于当东王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能长期保持团结
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腐败
④反映了太平天国“有钱同使”的平均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三种可能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派;以张謇、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政治力量虽然基本上没有共识,但实际上三派同源,都起源于同一个起点。这里强调的“同一个起点”是
A.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 |
D.辛亥革命后军阀社会的动荡不安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