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②軏(yuè):义同“輗”。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答: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①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②,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注]①至:极。②幽、厉:谥号名。譬如周幽王、周厉王。
⑴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
B.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
C.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
D.得到“幽”、“厉”之类的谥号,就“百世不能改”,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
⑵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
②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色:改变好色之心。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⑴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忧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⑵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