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
|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
|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
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
|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 |
|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
|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入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适时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
|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
|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
如图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
| B.图中①、②和③构成了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 C.每个脱氧核糖分子均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
| D.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 脱氧核糖”连接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
| B.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
| C.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 D.染色体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 |
S型肺炎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球菌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
| B.S型球菌与R型球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由于细胞分化的结果 |
| C.S型球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
| D.S型球菌的DNA用相关的酶水解后,仍然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