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示M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毁林开荒,森林大量减少 | B.草场退化 |
C.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 D.生物多样性骤减 |
关于M、N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利用M地优于N地 |
B.N两区域水资源缺乏都是与人口过多,需水量大有关 |
C.M地太阳能比N丰富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大小 |
D.酸性气体排放量M区大于N区 |
造成N区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外力是( )
A.海浪 | B.冰川 | C.流水 | D.风力 |
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完成问题。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损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 |
B.因为经济发达,甲地区损失率最大 |
C.乙地区损失率较大,其原因之一是抗灾能力差 |
D.丙地区损失率较小,其原因是灾害种类单一,强度小 |
根据“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推测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最接近该图中的()
读图,回答问题。下列对于两条河流的共同点判断正确的是()
A.都位于盆地地区 | B.都位于平原地区 |
C.都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 | D.都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
下列关于甲河、乙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入海口处形成土壤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
B.乙河的流量比甲河的流量要小 |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
D.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乙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
该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图示地区有一段长城遗址,其位置最有可能位于()
A.A—B段 | B.C—D段 | C.E—F段 | D.G—H段 |
人们在甲乙丙丁地最有可能看不到古长城遗址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
A.450 | B.449 | C.200 | D.199 |
右图示意某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1=36°。读图,完成问题。该地的纬度是
A.5°26′N | B.18°N | C.5°26′S | D.18°S |
从b到a的时段内,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A.日出时间逐渐推后 |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
C.昼短夜长 | D.正午旗杆的影子逐渐变大 |
假如北京为北极点且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右图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地球投影图。读图,完成问题。当极点变化后
A.乙地的自转线速度变大 |
B.甲地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发生改变 |
C.乙地的年平均气温变大 |
D.丙地昼长年变化幅度变大 |
当极点变化后,甲地区所处的风带可能是
A.东北信风带 | B.东南信风事业 | C.西风带 | D.极地东风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