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
| 年份 |
可再生资本 |
土地 |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
总计 |
| 1688年 |
112 |
180 |
28 |
320 |
| 1800年 |
665 |
825 |
250 |
1740 |
| 1832年 |
1112 |
1438 |
293 |
2843 |
| 1863年 |
3749 |
1864 |
500 |
6113 |
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是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犁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专制制度的衰落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
| A.世卿世禄制度 | B.察举制度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度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
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 D.中国加入联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