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化史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前举步维艰,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长足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材料二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在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杭战期间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看,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可以论证第一、二阶段的政治选择的史实。据材料指出第五、六阶段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摘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材料二汉弥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由此谈谈你对美国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 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 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 后,清政府和封踌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 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 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 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玥《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 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 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 一些职 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 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概括淸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盛泽镇,在二十都。明初以村名,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吴江县志》卷四
(1)徐州朱陈村和苏州盛泽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何不同?(8分)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哪些时代特征?其可信度如何?(10分)
(3)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对盛泽镇的特点作一评价。(7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
材料一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没有一种以思想改革为基础的社会改革,中国就不能变革。这场政治革命失败了,因为它是外表的、形式的,只触及了社会行动的机制,但却没有影响对生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实际上是控制社会的。”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1920年)
材料二:“他(杜威)在1919年底谈到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时断言,这个失败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义上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
——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1959年)
(1)材料一中杜威所指“变革”的含义是什么?“这场政治革命”最有可能指的什么事件?以近代中国改革之例证明杜威观点。
(2)依所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杜威在此强调的中心观点,据此说明杜威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并分析杜威观点的历史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