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他得到如下数据
物质 |
次数 |
质量m/kg |
升高的温度Δt/℃ |
加热的时间t/min |
水 |
1 |
0.1 |
10 |
2 |
2 |
0.2 |
10 |
4 |
|
煤油 |
3 |
0.1 |
10 |
1 |
4 |
0.2 |
10 |
2 |
(1)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 有关。
(2)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实验序号 |
入射光线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AO |
50° |
|
2 |
CO |
40° |
|
3 |
EO |
20° |
(表格要填空)
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_______角是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B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序号 |
入射光线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AO |
50° |
|
2 |
CO |
40° |
|
3 |
EO |
20° |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斜面长2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3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保留一位小数)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表格要填空)
路程(米) |
运动时间(秒) |
平均速度(米/秒) |
S1=2 |
T1=5 |
V1= |
S2=1 |
T2=3 |
V2= |
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选填“多”或“少” )。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并说出理由。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
B.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D.与压力大小有关 |
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一面较光滑一面较粗糙的长木板、两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支弹簧测力计。
(1)实验中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是因为由知识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下表是小李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次数 |
压力 |
长木板表面 |
木块放置 |
木块运动快慢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
1 |
一个木块 |
较光滑 |
平放 |
很慢 |
2.2 |
2 |
一个木块 |
较光滑 |
平放 |
慢 |
2.2 |
3 |
一个木块 |
较光滑 |
平放 |
较快 |
2.2 |
小李同学的实验可以验证猜想(填猜想序号)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3)如果他要验证猜想B,他的操作步骤应是:
a、;
b、。
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活动: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图甲所示,于是小丽同学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此时,同组同学马上阻止说:小丽的做法不对,不对之处是没有把游码向左移到标尺的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发现天平横梁不平衡,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向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中线处。
(3)接着把小石块放在天平左盘,当右盘中放人20g、5g砝码各一个时,天平横梁刚好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g。
(4)然后用一细绵线系住小石块,放人盛有水的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然后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是2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cm3。
(5)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是kg/m3。该小组测算得的密度值(选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