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点燃两根火柴,并分开很远摆放,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让两根火柴紧挨着,时隔不久也熄灭了;只有当两者的间隙适中时,两根火柴才相互辉映,直至全部化为灰烬。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温热有间隙效应”。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 A.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 B.过犹不及,要把握火候和分寸 |
|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 D.事物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
11月12日,根据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拍摄制作的月球全图发布。回答1~3题。“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仙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嫦娥”飞天使千年的梦想得以成真。这说明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 B.主观能动性 | C.社会历史性 | D.相对独立性 |
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进一步掀开神话中的“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嫦娥奔月”只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嫦娥一号”经过精密探测传回清晰的月面图像,表明月球上既没有传说中的嫦娥,也没有发现吴刚砍树。这主要说明()
| A.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B.神话是人脑主观想象的产物 |
| C.神话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能动的反映 |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
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全国上下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新中国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今天的发展与时代精神应紧密衔接,这是因()
| A.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物质的东西都是容易消逝 |
| 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具体事物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
| C.物质决定精神,意识本质上是物质的 |
|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11月23日举行的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 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 |
| 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
|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
|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连续七次发射成功,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
| A.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
| B.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 C.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 |
|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梁,而不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车,这是因()
| A.小说中的描述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能联想到现代的事物 |
| C.意识的反映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
| D.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